首页 理论教育 土方:商王朝北部强族,征服并控制五千士兵

土方:商王朝北部强族,征服并控制五千士兵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妻竹[1]告曰,土方[2]侵我田。丁酉卜,贞:今早[3]王升(供)人五千正(征)土方,受(有)又(祐)。竹是商王朝北方方国,或认为在今河北省东北部到辽宁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这一区域。[2]土方:商王朝北部的强大国族。例,占卜预测有从北方来的灾难,结果就是土方入侵。第二例可见,商王朝曾经征用五千人的兵力和土方作战。经过征伐,土方后来一度臣服于商王朝。第三例表明,武丁可以到土方势力范围内巡行视察。

土方:商王朝北部强族,征服并控制五千士兵

【图版】

(1)

(1局部)

(2)

(3)

【释文】

(1局部)王占曰,有求(咎),其有来艰,迄至九日辛卯,允有来艰自北。妻竹[1]告曰,土方[2]侵我田。十人。

(2)丁酉卜,贞:今早[3]王升(供)人五千正(征)土方,受㞢(有)又(祐)。三月。

(3)……戊辰卜,贞:王循土方。[24]……

【著录】

(1)=《合集》6057正、反  (2)=《合集》6409  (3)=《合集》559正

【注释】

[1]妻竹:第一字是甲骨文中的地名。竹是商王朝北方方国,或认为在今河北省东北部到辽宁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这一区域。妻,在这理解为“配偶”。指出嫁到地的竹国之女。

[2]土方:商王朝北部的强大国族。例(1),占卜预测有从北方来的灾难,结果就是土方入侵。第二例可见,商王朝曾经征用五千人的兵力和土方作战。经过征伐,土方后来一度臣服于商王朝。第三例表明,武丁可以到土方势力范围内巡行视察。

[3]早:字形从“”,是草的象形文,在甲骨文中作时间名词时,读为“早”。花东卜辞有时间名词“叉”,也读为“蚤”,早、蚤通用。古人作战常在早晨。周武王灭商,《尚书·牧誓》及青铜器铭文都说是“甲子昧爽”,也就是甲子这天的早晨。

【延展阅读】

兵者,不祥之器。但战争一旦爆发,如果没有必要的武器装备,就只能处于被动。下面简单举例说说甲骨文时代的兵器

戈。甲骨文中从“戈”的字较多,武力的“武”即从“戈”。甲骨文作“”、“”,金文有“”、“”,更具象形意味。字形中上端的横画表示戈头,其它笔画包括了戈柄、鐏、彤沙等部件。“戈”字除去戈头的部分,甲骨文写作“”、“”,表示戈柄,也就是后世所谓“柲”。在柲上安装大斧是“钺”字“”;安装锯子是“我”字“”、“”。据学者统计,商代出土的格斗兵器中,戈数量最多。如殷墟郭家庄M160出土119件,妇好墓出土91件。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小屯北地F10:3发掘到一件用蚌壳制作的戈(下图A1、A2),戈头与柲绑缚在一起[25]前锋折断,残长3厘米;戈柄作棍状,下端呈锥形,可能有鐏,全长7.7厘米。学者据此分析,商代戈的安装方法是:在柄的上端凿长孔,孔下刻浅槽,将内插入孔中,再把下阑嵌进槽内。使用时,戈可以直接敲击敌人的身体,这种方式称为“啄”(例B,字一般释为“伐”);也可以像使用钩子一样,用下刃及胡部割伤对手,这种方式称为“钩”。因此戈又被称为钩兵(勾兵)或啄兵。(www.xing528.com)

(A1

(A2

(B)

弓箭。弓箭是远距离杀伤性武器。1963年,在山西朔州峙峪村旧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石质箭镞,距今已有28000年左右。[26]弓由弓背、弓弦两大部分构成。弓背中央握持之处称为“弣”,俗称为“弓把”。两端系弦处称为“箫”,或称“弭”,多是骨、角质。从弣到萧这一段弓体叫做“渊”。古籍写作“”。渊的中央叫做“隈”,古籍又写作“威”。

“箭”古称“矢”。箭头部分称为“镞”,古代又称“镝”。考古发掘尚未见完好的箭杆,箭镞则较常见,仅殷墟王陵区M1001就曾出土6583枚。据研究,商代的箭镞多数是骨质。郑州商城城郊的一个手工业作坊遗址中出土过一批骨箭镞,经鉴定,半数以上是用人的肋骨和肢骨制成的。盛箭的容器古称“箙”,又称“矢箙”,字形作“”(《集成》846),表示容器内盛放箭矢,古书作“备〔備〕”。殷墟西区车马坑M43出土过一件,整体呈圆筒形,底部平整,内有10枚箭镞,箭头向下定在箙底。当时应是箭镞向下存放在箙内,可惜箭杆已经腐朽。

干盾。干盾属于典型的防御性装备。商代铜器铭文和甲骨文中都有一手持戈一手持盾牌的字形,如《合集》7768“”。甲骨文中“干”字作“”,上部为装饰物,中间为盾牌,下端是鐏(用来把盾牌树立在地面上的尖锥),简化作“”。盾牌的象形初文写作“”,简化作“”、“”。甲骨文有“戎”字,是戈和盾放在一起,如“”、“”、“寸”,其中“盾”部分的演变轨迹,和“干”字中“盾”的部分以及独体的“盾”字演变轨迹相似。

甲胄。甲胄用于防身,也是常见武器装备。甲,《广雅》:“铠也。”现代习称“铠甲”。《说文》冃部:“胄,兜鍪也。”现习称“头盔”。甲胄有用皮革或金属制作的。皮质的甲不易保存,但考古工作者曾在殷墟发现皮甲彩绘漆纹留在泥土上的印痕,研究者推测是一块胸甲,保护胸腹部及两肋。头盔以皮质的为多,青铜质地的商代头盔也有多例标本。除殷墟外,江西新干大洋洲、北京房山琉璃河、内蒙古赤峰美丽河、辽宁锦西乌金塘、山东滕州前掌大等地的商周墓葬中都出土过青铜头盔。头盔的顶部有一个竖直向上的空管,用来插羽毛等装饰物。山西的考古工作者也在当地商代墓葬中发现了头盔,研究者认为属于西北游牧民族遗物。下图(D)是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头盔,[27]图(E)是学者据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复原的甲胄。[28]

(D)

(E)

安阳西北岗出土的人头骨标本中,有几具颅骨上有圆形穿孔,不排除是戈、矛类兵器留下的创口。汉画像石中的“胡汉交战图”再现冷兵器时代作战情景。如下图,[29]画面最右侧是一个胡人骑兵,他被身后赶来的汉兵用戈头勾住而失去重心,身体向后仰,手中的弓箭也已脱落。后面还有一个汉兵张弓搭箭直奔而来。这个胡人骑兵必死无疑。

和平是大家所期待的。但人类发展到现在的历史阶段,以为从此再不会有战争,多少也有点一厢情愿。

礼仪性的武器,这里以钺为例。

钺,古人说是“大斧”。《说文》:“戉,斧也。”《广韵》引《说文》:“戉,大斧也。”《书·牧誓》陆德明音义:“钺音越,本又作戉。”汉代以后的训诂学资料中,斧和钺已经混而为一。例如《文选》李善注引用当时能见到的一些训诂学者意见说:“斧,钺也。”斧钺本身可以用于砍杀(F,斧头之下的人脑袋已经被砍掉,《集成》1011)。商代钺的实物(G,藁城台西遗址出土),如殷墟妇好墓发掘获得的两件青铜钺,一件长39.3厘米、刃部宽37.3厘米,重8.5公斤,器身接近肩部的位置,以雷纹为地,衬托两虎扑向一个人头的纹样(H);另一件长39.5厘米、刃部宽37.5厘米,重9公斤,器身接近肩部的位置,也是雷纹为地,衬托龙形纹样。两件青铜钺肩部纹样的下方和刃部之间,靠近纹样的位置铸有“妇好”铭文。

(F)

(G)

(H)

斧钺象征着权力,既可以用来代表王权,还可以用来施加惩罚。有名的虢季子白盘铭文就说:“赐用钺,用征蛮方。”虢季子得到周王赏赐的钺,相当于代表周王,专行征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