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甲骨文读本:甲骨文多子之王子贵族与宗子

甲骨文读本:甲骨文多子之王子贵族与宗子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多子:多名王子。或认为,甲骨文“多子”之“子”,一般只能理解为王子贵族,不能理解为宗子。和“王族”中的“子某”不同,“子族”虽然也是王子,多数不是当时在位的商王之子,而且已经独立成家。和多子族地位相似的,还有“多子”、“多生”、“多尹”。商王朝飨多子、多生、多尹,相当于今天说的国宴招待。所谓“多子”,是包括王族中的“子某”和“子族”而言的。

甲骨文读本:甲骨文多子之王子贵族与宗子

【图版】

(1)

(2局部)

(2)

(3)

(4)

(4局部)

【释文】

(1)贞:惠子[1][2]于大示。

(2局部)壬戌卜,争贞:惠王自往(坎麋)。[5]

贞:惠多子[3]呼往。

(3)丁亥卜,亘贞:子商妾[4]娩,嘉。

(4局部)己卯卜,贞:令多子族[5]比犬侯[6][7]周,王事[8]。五月。

【著录】

(1)=《合集》14831  (2)=《合集》787  (3)=《合集》14036  (4)=《合集》6812正

【注释】

[1]子:商代家族首脑通用的尊称。“子渔”是当时一位名“渔”的王族宗子(家族长)。卜辞说他可以祭祀“大示”,[6]可见地位非常高贵。甲骨文中,子渔牙疼、眼疼、身体不适,商王都为他举行过消灾祭祀(《英藏》123,《合集》13619、13722)。1977年发掘的殷墟M18出土青铜器铭文有“子渔”(见延展阅读D),或许是这位王子的墓葬。惠:商周古文字作“”、“”、“”,学者以为是纺砖的表意初文。在甲骨文中,“惠”作语气词用来提示整个句子的焦点,除此以外的句子成分常可以省略。其用法和后来的“唯”很接近,但甲骨文同时又用“隹”表示“唯”(例如本章“妇好”条)。本例是占卜由谁来给大示献祭,是商王,还是子渔。

[2]烝:献祭。《尔雅·释诂》:“烝,进也。”《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又为祭祀名。《尔雅·释天》:“冬祭曰烝。”郭璞注:“进品物也。”(“品”是种类繁多的意思。)西周烝祭于每年十月举行。

[3]多子:多名王子。卜辞说,是商王亲自去猎取麋鹿(方法是挖陷阱),还是只安排几位王子前行。或认为,甲骨文“多子”之“子”,一般只能理解为王子贵族,不能理解为宗子。

[4]妾:子商的妻妾之一。子商:名字为“商”的王子。卜辞占卜,子商的一名妾室即将分娩,会不会诞育男婴。[7]

[5]多子族:多个“子”的族人。

[6]犬侯:商王朝西北的古代国族。学者或以为是西周的犬戎,古籍也称犬夷。《后汉书·西羌传》说周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今陕西、甘肃一带都有地名“犬丘”,学者以为和夏商周时代的西北的犬戎有关。甲骨文中“犬”人和商王朝关系友善,而常常和周人作战。即使进入西周王朝后,犬戎仍然是周人的宿敌。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www.xing528.com)

[7]扑:写作“”,学者或认为是表示人在山中采玉,释为璞玉的“璞”;又可表示攻打之意,读为“扑”。

[8]:学者或认为是“叶”字,读为协助的“协”。“事”字参看第一章“盘庚”条。

【延展阅读】

甲骨文的“子”,内容丰富,也比较复杂。

一般来说,“子”是相对商王而言的王子。但是朱凤瀚先生指出,甲骨文中“王族”和“子族”同时并存,明显是有区别的。“王族”是当时“在位的商王以及其诸亲子为骨干而结合其他近亲组合而成的族氏”。甲骨文的“子某”(例如上面举例的“子渔”),通常应该是时王之子,尚未形成独立于王族的家族。也有部分“子某”的“子”是女性称谓。例如《合集》14034占卜“子目”生男生女,按照卜辞文例,只能是“子目”而不是“子目”的妻妾生育。

和“王族”中的“子某”不同,“子族”虽然也是王子,多数不是当时在位的商王之子,而且已经独立成家。用西周制度对比,王族是大宗,子族是小宗。用后世的习惯用语来说,不如说是“皇叔”。这时,“子”已经成为一种贵族身份,部分可能还和所谓五等爵位中的“子爵”有关。和多子族地位相似的,还有“多子”、“多生”、“多尹”。例如:

(A局部)惠多生飨。

惠多子[飨。]

(B)甲寅卜,彭贞:其飨多子。

(C局部)弜(勿)[8]不飨。惠多尹飨。

(A)

(A局部)

(B)

(C)

(C局部)

(D)

上面(A)、(B)、(C)分别是《合集》27650、27649、27894。《诗经·小雅·彤弓》:“钟鼓既设,一朝飨之。”郑玄笺:“大饮宾曰飨。”商王朝飨多子、多生、多尹,相当于今天说的国宴招待。

所谓“多子”,是包括王族中的“子某”和“子族”而言的。朱凤瀚先生认为,那些先王之子实际已经独立成大家族。即使这些家族已经定居在王都之外,家族之长仍然会在中央王朝任职,犹如西周时代的“卿士”。

关于“多生”,陈梦家先生曾读为“多甥”。直到东周,“甥舅”关系都是中央王朝和诸侯国的纽带之一。《诗经·小雅·伐木》:“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孔颖达正义:“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皆为父,异姓则称舅。”按诸侯势力,还有“伯父”、“伯舅”、“叔父”、“叔舅”等称谓。例如《左传·僖公九年》周天子就曾称齐桓公为“伯舅”。所谓“多甥”,就是以商王为“舅”。仅仅从伦理学角度看,此说的价值就不容忽视。所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商王诸位姐妹的孩子在朝任职而合称“多甥”,也在情理之中。

更常见的是把“多生”读为“多姓”,相当于文献中的“百姓”。《国语·周语中》:“官不易方,而财不匮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这里“百姓”和“兆民”是并列出现的,在夏商周三代,“百姓”都是如此,传统解释为“百官”。现在不少学者认为,甲骨文的“多生”,是和商王不同姓氏(也就是“异族”)的大贵族,犹如魏晋的“门阀”。考虑到当时官员不可能是平民出身,“多姓”与“多甥”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

所谓“尹”,就是“主事”的意思。“多尹”就是百官。李学勤先生则认为,甲骨文的“多尹”乃是指各方国首领,“尹”是“君”的意思。方国首领肯定是商王的异姓,商代的“多尹”,可能相当于西周时代周天子的“诸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