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版】
(1)
(1局部)
(2)
【释文】
(1局部)……未卜,(祷)上甲、大乙、大丁、大甲、大庚、大戊、中丁、祖乙[1]、祖辛[2]、祖丁[3]十示,率。
(2)己丑卜,大贞:于五示告,丁[4]、祖乙、祖丁、羌甲、祖辛。
【著录】
(1)=《合集》32385 (2)=《合集》22911
【注释】
[1]祖乙,《史记·殷本纪》以为河亶甲之子。《晏子春秋》记晏子对齐景公语:“夫汤、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据《竹书纪年》等,祖乙为商朝“中宗”。祖乙迁都于“邢”。上世纪50年代曾在河北邢台西南曹演庄发现商代文化遗存,1998年以来在邢台西南石门乡东先贤村发掘了商代中期遗址,规模较大,或认为祖乙都城遗迹。
[2]祖辛:《史记·殷本纪》为祖乙之子。
[3]祖丁:《史记·殷本纪》为祖辛之子。(www.xing528.com)
[4]丁:这里指武丁。
【延展阅读】
古人云,祖有功,宗有德。汉有高祖皇帝(“汉高祖”),有太宗文皇帝(“汉文帝”或“孝文皇帝”),中宗武皇帝(“汉武帝”或“孝武皇帝”)。以后多数统一王朝,都有这样的尊贵称号。在商代,也有“高祖”、“高宗”、“中宗”等。
《史记·殷本纪》以大戊为商朝的中宗。而《太平御览》引《竹书纪年》,则以祖乙为中宗。有学者指出,卜辞有“中宗祖乙”(写有“中宗祖乙”的残辞,约有十条,如《合集》36933等),显然祖乙是中宗。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所谓“中宗祖乙”,是相对于前后两位以“乙”为称谓的王来说的。在祖乙之前有“大乙”,之后有“小乙”。所以“中宗祖乙”实际上是“中祖乙”。当然这也不尽可信。卜辞并没有“中祖乙”。真要对应成“大、中、小”,恐怕还要找出“大宗祖乙”、“小宗祖乙”来对应“中宗祖乙”,才算完满。
卜辞“祖乙”极多。所谓“祖乙”,字面意思是:祖上一位以“乙”为名号的先王。这样的先王,从“大乙”开始,还有中丁之子“祖乙”、祖丁之子“小乙”、康丁之子“武乙”。从逻辑上说,他们都有可能被稍后的商王称为“祖乙”或“父乙”。除单独的“祖乙”外,还有上面曾提到的“高祖乙”、“毓祖乙”、“小祖乙”、“中宗祖乙”,以及“武祖乙”(指商王武乙)。
古人云:“《易》之帝乙为成汤,《书》之帝乙六世王。”(《礼记·檀弓下》及孔颖达正义)大意是说,《易》泰卦六五爻辞“帝乙归妹”的“帝乙”,是“大乙”,而《尚书·酒诰》里边说的“帝乙”,那是“祖乙”(即卜辞中中丁之子,《史记》中河亶甲之子)。读书时若不区分辨别,就要闹笑话。今天我们读卜辞,没有相当熟练的世系、分期知识,也觉得有这样的麻烦。
王国维先生曾举例说,对武丁而言,“小乙”是“父乙”,而对武丁之子祖庚祖甲这一代人来说,“小乙”又是“祖乙”。所以祖甲时代卜辞中的“祖乙”,不是中丁之子,而是祖丁之子。又如,武丁称盘庚为“父庚”,因为盘庚是他叔父。然而在康丁时代的卜辞中,“父庚”就只能是武丁之子祖庚。又如,祖庚、祖甲称武丁为“父丁”,而对于武乙来说,“父丁”就只能是康丁。对我们初学甲骨文的人而言,要避免这种错误,显得尤其困难。
宋代薛尚功研究金文中的“父乙”时,也有过这样的疑惑。他在《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的《父乙鼎》条写到:“乙之号,在商也,有天乙、有祖乙、有小乙、有武乙,而惟太丁之子止曰乙。[6]盖不知其(引按,指鼎上写的“父乙”)为何乙也。”《祖乙爵》又写到:“父乙,盖谓报乙、天乙、小乙、武乙之君也。”总之是不能确指。
下面是董作宾先生制作的“卜辞五期称谓表”。另外,本章“三报二示”的“延展阅读”列了接受周祭的先王简表,可以参看。
卜辞五期称谓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