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版】
(1)
(1局部)
(2)
(2局部)
(3)
(3局部)
(4局部)
(4)
(5)
(5局部)
【释文】
(1局部)燎于河、王亥[1]、上甲十羊、卯十牢,五月。
(2局部)辛巳卜,来[2]辛卯酒河十牛、卯十牢,王(亥)燎十牛、卯十牢,上甲燎十牛、卯十牢。
(3局部)其告于高祖王(亥)[3],三牛。
(4局部)贞:燎于王亥母[4],豕。
(勿)燎于王亥母。
(5局部)贞:㞢(侑)于王亙(恒)[5]。
【著录】
(1)=《合集》1182 (2)=《合集》30447 (3)=《屯南》1116 (4)=《合集》685正 (5)=《合集》14767正(www.xing528.com)
【注释】
[1]王亥:商先公之一。上甲微之父。
[2]来:下一个。甲骨文“生月”即下个月。来辛卯,就是下个辛卯。
[3]高祖:远祖。卜辞除“高祖王亥”,也有“高祖亥”,是商人心目中的先祖。卜辞中有“上甲父亥”(《合集》24975),有学者据此认为“王亥”为“上甲微”之父。
[4]王亥母:王亥的配偶。反面贞问第一字“”,甲骨文写作“”、“”,表示箭发出之后弓弦在颤动,是发射之“发〔發〕”的表意字,此读为“勿”。甲骨文另有“”、“”、“”、“”字,表示用“刀”割物,刃部有血滴,是“刎”的表意字,用作否定词时也读为“勿”。这两个字表否定,都是对必要性的否定,可理解为“不要”、“不应该”。甲骨文还有一个用法和“勿”很接近的否定词“弜”,请参看本章“盘庚”条注释;与此相区别的否定词“弗”,请参看“商汤”条。
【延展阅读】
王国维先生指出:卜辞有王亥,祭祀多用辛亥日,用牲数目有五、三十、四十以至三百牛,祭祀规格较高,必定是商之先公先王。
《史记》的《殷本纪》及《三代世表》,冥之子为“振”,司马贞《索隐》云,《世本》作“核”。《汉书·古今人表》相应人名作“垓”,《楚辞·天问》作“该”,《吕氏春秋·勿躬》作“水”,《世本·作》作“胲”,《太平御览》引《世本》文作“鮌”。凡作“核”、“该”、“垓”、“胲”,都可以看成“亥”的通假字。作“振”、“氷”、“鮌”,只能认为是误字。《山海经·大荒东经》及郭璞注引《竹书纪年》,上甲之父曰“王亥”,与卜辞同。另外,顾颉刚先生认为《周易》大壮卦象传“丧羊于易”、旅卦象传“丧牛于易”,指的都是王亥与有易一族的故事。陈梦家先生认为,《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少皞氏有四叔,其一曰“该”,《淮南子·地形训》等所见“竖该”,也都是王亥。此外,《山海经·海内北经》有“王子夜”被杀,“两股、两手、胸、首、齿,各断异处”。有学者认为“王子夜”也是“王子亥”,“夜”是错字。
卜辞中的“王亥”之名,常在“亥”字上加一个和禽鸟有关的偏旁,写作如下诸形:
A:《合集》34294)
B:《合集》34295)
C:(《合集》30447)
有的加“隹”旁,有的加“鸟”旁。胡厚宣、白川静先生等认为这和商代以鸟为图腾之事有关。《诗经》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也。《大荒东经》说:“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其中“两手操鸟”,正可能是王亥握持玄鸟之动态。王亥为什么要作出吃玄鸟的动作?或许是为了获得玄鸟的神性。
汉画像石有驾牛车出行图(如下示[4]),画面中走在前方的就是牛车,上方有飞鸟,后方有羊车,王亥故事的元素已经基本齐全。
王恒之名,传世典籍仅《楚辞·天问》提及,汉魏以来,学者多不晓其义。如朱子作《楚辞集注》,于《天问》中涉及王亥、王恒之处,一曰“不可考也”,一曰“未知其果然否”,一曰“未详其说”,一曰“盖本文已不可考,而说者又妄解也”,一曰“迂曲难解”,小结处总括曰“皆不足论也”。以朱子之博学多识,读《天问》本段,尚且有雾里看花的困惑,其他好奇之士,虽迭为新论,皆不足信。晚清学者王闿运在《湘绮楼日记》中始提出,《天问》此处“该秉季德”、“恒秉季德”的“该”和“恒”都是人名。但直到王国维先生从卜辞中找到这两人,才真正还他们应有的历史地位,而不再是后人虚构象形的神人。
《世本·作》说,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周易》经文说的“服牛乘马”,本来也应包括王亥事迹。但《系辞》把乘马、服牛全归为黄帝、尧、舜时代的创作。汉魏三国以后便把“王亥”说成黄帝时人。顾颉刚先生曾风趣地说:“倘使静安先生不作这番爬梳抉剔的工夫(指王国维先生《殷卜辞所见先王先公考》中“王亥”条的考证),‘胲’是做定黄帝时的人了!”商人的先公,在周代以后几乎全部被遗忘。其名字写法多样,而且显然有些是错字,却无从校勘;其生平事迹也极端简化进而被张冠李戴。应该说这都是记忆失真之后,传承与追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王先生考证王亥、王恒,学者传为美谈。郭沫若先生著《卜辞通纂》注释“王亥”,全部引述王先生的论文。胡厚宣先生评价说王先生这一成果“有功马(指司马迁)纪(指《史记·殷本纪》)”,杨树达先生为《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作序,也写到:“昔王静安以《楚辞》、《山海经》证王恒,王亥,举世莫不惊其创获。”包括王先生自己也说:
恒之一人,并为诸书所未载。卜辞之王恒与王亥,同以王称,其时代自当相接。而《天问》之“该”与“恒”,适与之相当。前后所陈,又皆商家故事,则中间十二韵自系述王亥、王恒、上甲微三世之事。然则王亥与上甲微之间,又当有王恒一世。以《世本》、《史记》所未载,《山经》、《竹书》所不详,而今于卜辞得之。《天问》之辞,千古不能通其说者,而今由卜辞通之。此治史学与文学者所当同声称快者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做学问能有这种收获,确实是美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