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表现为躯体症状的疾病,原则上应按照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采取心理和躯体同时治疗或综合治疗。心身疾病由心理因素导致躯体症状,躯体症状又可加剧心理症状,因此,躯体治疗对疾病症状的缓解有重要意义;同时心身疾病的病因是心理社会因素,因此,心理治疗也是治疗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在消除社会—心理刺激因素方面,针对病人受到的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刺激使用干预手段,如通过调节家庭矛盾、协调邻里或工作单位人际关系等方法解除矛盾,必要时可请病人短期住院或更换环境。在消除心理学病因方面,应在心理医师的指导下采用适宜心理干预手段和心理疏导措施。在消除生物学症状时,主要通过心理学技术直接改变病人的生物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疾病的康复。如采用瑜伽疗法,利用自己的意志去控制或调整内脏的活动以达到治疗强身的目的。通过自我训练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每天有一定的时间松弛紧张情绪,听轻音乐、练书法、画画、栽培花草,以及运用生物反馈疗法等,使患者学会在某种程度下调节这些功能,以达到预防发作和治疗的目的。
在心身同治原则方面,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例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综合的生物性救助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应对那些有严重焦虑和恐惧反应的病人实施术前心理指导。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辅以躯体症状的疾病,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
(二)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
1.心理干预疗法
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心理干预疗法是心身疾病心身相结合综合防治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应贯穿始终,该疗法主要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良好医患关系为桥梁,在比较充分了解病人的病史及心理状态下,通过心理医生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和行为,影响或改善患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消除或缓解患者心理的问题,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其人格向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心理干预疗法包括:认知疗法、心理分析疗法和催眠疗法等。
中医十分重视心理治疗,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的“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就是最原始的情志疗法,它在五行制约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脏腑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以纠正机体因情志过激导致的伤害。此外,古代心理治疗方法还有劝说开导法、移精变气法、移情易性法、安神静志法等。
2.生物反馈和行为治疗(www.xing528.com)
生物反馈疗法:指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内脏反应,使通常人们意识不到的生理活动如血压、心率、胃肠蠕动、皮肤温度等,通过灵敏的电子仪器予以显示,如此反复进行,使患者学会在某种程度上调节这些功能,以达到预防发作和治疗的目的。临床已使用的反馈信息有肌电、皮肤温度、肌电波、心率、血压、胃肠道活动产生的压力、胃酸度等。在治疗时应设法寻找和使用那些特异性的生理信号作为反馈信息使用,如对高血压患者而言,血压就是特异性反馈信息;至少也要找到与所患心身疾病最密切的非特异性生理信号方能达到治疗目的。
行为疗法:治疗者认为病态行为与正常行为一样,是在日常生活经历中通过学习并经条件反射固定下来的,既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异常行为,那么也可以通过相反的或替代的再学习、条件反射或强化手段,消除或纠正病态行为,建立正常而健康的行为。行为疗法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放松疗法、冲击疗法、强化疗法、模仿疗法等。
3.环境治疗
对病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如家庭、邻里或工作单位作适当的调整,通过解释、指导以解除矛盾,协调关系,必要时可考虑请病人短期住院或更换环境。
4.药物治疗
在进行躯体治疗、心理治疗的同时,某些心身疾病患者存在严重忧虑、抑郁,或躯体形式障碍,此时辅助药物治疗十分必要。临床常可根据病情配合使用一些抗焦虑药,如安定、利眠宁等,或抗忧郁药,如阿米替林或多虑平等药物。注意用药前必须经过专科医生诊断,根据患者心身疾病的种类、病情、情绪障碍状况、个体耐受能力选择适当的药物;应严格掌握各类药物的适应证,相对和绝对禁忌证以及与其他药物配伍禁忌;应关注弱安定类药物所产生的依赖性和突然停药所产生戒断症状;起始剂量要小,加药速度要慢,总量不宜过大。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不少治疗心身疾病的方剂,有疏肝解郁的柴胡疏肝散、重镇安神的朱砂安神丸、养心安神的酸枣仁汤、祛痰的二陈汤、祛瘀的血府逐瘀汤、清热泻火的龙胆泻肝汤、补益的四君子汤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