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提出的定义如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保持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1978年WHO又提出了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十项标准: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⑤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1990年,WHO又重新颁布了健康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各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现代“健康”的概念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四个层面。躯体和器官的健康是生理意义上的健康,是健康的基础,生理功能正常,也就是无伤残、无病痛;精神与智力的正常是心理意义上的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意义上的健康;不损人利己,有良好的自律能力是道德意义上的健康,只有在这四个方面均衡发展的人,才是一个健康的人。
现代“健康”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健康与疾病往往共存于机体。“健康”内涵的动态性,如同一个连动轴,“健康”与“疾病”处于同一轴线的两个不同的端点。疾病有轻重之分,健康也有一般意义上和最高意义上的区别。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健康状态也是处于变化过程中,因此,只有努力地追求,才能保持一种健康的状态;在一旦患了疾病之后,又能尽快地控制,并向着健康的一端发展。
疾病包括精神与生理两方面,病因包括生物和社会文化两部分。不少疾病从生理角度上来看,是由于致病菌、病毒引起的,但从社会文化角度上来看,贫困、不良的卫生习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不良、过度劳累等是主要致病因素。
医学模式已由原来以个体为单位、以疾病为前提、以治疗为对策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演变成为以群体为单位、以健康为前提、以预防为对策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新的医学模式,拓宽了治疗与预防的领域,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所涉及的策略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健康是资源
健康是一个积极的概念,不仅是个人身体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现代健康观,更具体地反映了人们对身心健康的综合需求及人们对健康的全面理解和追求。为达到身心健康和较好地适应社会的完美状态,每个人都必须有能力去认识和实现这些愿望。(www.xing528.com)
(三)健康是权利和责任
健康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和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国家实行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制度,以发展卫生事业,是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任何法人、组织和个人都要尊重公民的健康权利。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
(四)健康决定因素(determinants of health)
健康决定因素是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1974年加拿大卫生与福利部前部长Marc Lalonde发表了一篇题为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的著名报告,把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为四大类: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环境及卫生服务的可得性。
健康决定因素受到国家经济水平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社会群体的文化教育素质、精神文明程度、生态平衡的保持、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人口数量等。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群体健康水平。美国学者德威尔(Dever)进一步将健康决定因素归纳为四大类十二项,并以新的Georgia模式解释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对健康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表明,四大类危险因素导致死亡的比重由高至低依次约为生活及行为方式(40%)、人类生物学因素(30%)、环境因素(20%)、卫生服务(10%)。
(五)健康四大基石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①合理膳食,即营养要全面均衡。主食由细粮、杂粮搭配,减少动物性脂肪和甜食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和牛奶,限制食用糖与食盐用量。②适量运动。运动贵在坚持,重在适度。项目可因人而异,每天中度运动1h。③戒烟限酒。吸烟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肺癌、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任何年龄的人戒烟都可获得健康上的真正收益。酒少许,不喝高度烈性酒,经常或过量饮酒会影响健康。④心理平衡。健康的四大基石中,心理平衡最重要。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知足常乐,助人为乐,乐观进取,奉献社会,一生健康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