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学生心理特征的发展与任务
根据发展心理学对个体年龄阶段的划分,青少年期一般指11、12~17、18岁,相当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初中阶段大概是11、12岁~14、15岁,这一阶段的个体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高中阶段大概是14、15岁~17、18岁,这一阶段的个体在生理、心理上向成人时期接近,最突出的特点是开始出现辩证思维[35]。本研究中,青少年学生指12~18岁的在校初中生、高中生。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结构是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36]。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实现是要不断的建构和转换认知结构[37]。并把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连续而不可跳跃的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的客体的永恒性和表征思维是儿童两个主要的成就;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方式具有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的倾向;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有了明显的逻辑性,守恒是这个阶段儿童最突出的成就,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特征不管怎么变,其量始终不会变;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此阶段的儿童能对抽象的心理表征进行逆转并对其进行操作。
认知发展是青少年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主题,所谓认知是对知识的操作和获取的一种过程与能力。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学生(初、高中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在此阶段获得科学思维、假设-演绎推理等逻辑理解力,能够理解高度抽象的概念,因此,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皮亚杰认为,在每一个认知发展渐进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青少年能够主动地接受外部信息,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以自己的方式解释和适应周围的客体与事件来构建自己的认知。与儿童相比,青少年能够在心理上对假设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建构重组,从逻辑上合理地寻找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38]。
2.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道德发展理论是由柯尔柏格通过道德推理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对道德认知进行培养,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能够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以及达到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通过大量的研究将道德判断分为三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le)、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每个水平下面包含两个阶段,因此,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三个水平六个阶段[39]。
柯尔柏格认为,大多数青年和部分成人处于习俗水平道德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能够根据社会要求考虑道德问题,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要求,遵守社会秩序。在这阶段的道德发展相当于皮亚杰道德发展的自律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性的,他们知道行为的对与错不仅需要考虑行为的后果,而且需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也能够从他人的立场来判断考虑问题。皮亚杰认为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过渡需要依赖两个条件,即认知成熟性和社会经验。认知成熟性使儿童能够独立的从多方面思考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的消弱和角色选择能力的发展;社会经验方面,皮亚杰认为最重要的是同伴交往中的平等地位,只有这样,同伴之间才能相互采纳对方的观点,从而解决双方的冲突。
3.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把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如果个体能成功而合理地解决危机,那么有助于发展健康的人格。否则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这八个阶段分为: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乳儿期0~1岁);第二阶段:自主性对羞怯或疑虑(婴儿期1~3岁);第三阶段:主动性对内疚(学前期3~6岁);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儿童期6~12岁);第五阶段:同一感对角色混乱(青少年期12~18岁);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青年期18~24岁);第七阶段:繁衍感对停滞感(成人期24~65岁);第八阶段:完善感对悲观失望(老年期65~)。
青少年期(12~18岁)处于第五个阶段,是艾里克森关注的重点,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克服同一性混乱。自我同一性,要求青少年思考和确定自己的未来职业、宗教信仰、结交朋友的原则等。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成熟,青少年身心各方面均有了较大的变化,他们尝试寻求独立,不再依赖于父母,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随着他们生活处理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对父母的依赖减少,想要摆脱父母约束、自主管理愿望日益强烈。而这种与成人交往的减少需要以与同龄人的交往来补偿。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心理和情感依赖日益减少,而更倾向于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0]。此时的青少年必须为自己确定生活策略,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深入思考。(www.xing528.com)
自我同一性发展较好的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有一种连带感,他们能够接受所属群体的价值观以及容忍所属群体的不足;能够懂得与他人合作按照社会所期望的角色行事,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青少年正处于合作性发展的关键期,怎样与他人合作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整个过程。在与他人相交涉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与合作精神。这是人生的一种价值观的构建。
(二)青少年学生社会自立的界定
综合文献综述可见,社会自立既强调人际因素,也强调道德因素;既强调责任的承担,也强调对责任履行的意志;它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又是一种道德修养方式。因此,本研究对青少年学生社会自立的操作性定义为: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独立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在道德品质的养成,责任与义务的承担,人际关系的处理及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等方面能够自己行动,自己作主。
(三)青少年学生社会自立结构的构建
本研究从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入手,尝试将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自立构建为道德品质、责任感、人际关系和协作能力四个维度。如图3-1所示。
道德品质:指个体在学校、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树立法律意识,能够独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责任感:指个体作为社会独立的一员,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行为,敢于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人际关系:指个体在学校或社会交往过程中,能够独立地进行社交活动,与周围的人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独立解决人际沟通中的矛盾与他人相处融洽。
协作能力:指在集体活动中能够懂得如何与他人的合作并协同努力。
图3-1 青少年学生社会自立初始结构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