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春季快来的时候,元素的自然系统已经排好了。后来门捷列夫又深入研究了表中的一切细节,向俄罗斯理化学会提出了报告。他的发现,大致如下:
所有的化学元素可以排成一个自然的行列。这个行列以原子最简单的最轻元素氢为排头,它的原子量为1。以原子最重的金属铀为排尾,它的原子量为238[5]。至于原子量逐渐增大的一切其余元素,可以按“年龄”[6]排在排头与排尾中间。任何一种元素的一切性质,譬如它的外形,它的稳定性,它和其他物质化合的能力,以及它的所有化合物的性质,都是由它在这个行列中所占的位置来决定的。
也真有趣:按照原子量排列的那么多元素又会自动形成一些互相类似的组,或同类元素的族。
打个比方,有一群高低不同的人,穿着颜色不同的外衣。乍看时,这里的一切都是偶然的,漫无秩序的,花花绿绿的。可是,一声口令,叫大家严格按照高低站队。这时候就出现了一种意外的巧合:队伍按高低排好,花花绿绿的现象也就自然消灭。现在人们的服色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复了。头7个身量最小的人,依顺序穿着红、橙、黄、绿、青、蓝、紫色的衣服。第二批7个人的服色也是这种顺序,第三批、第四批,直到末尾身量最大的7个人全都这样。
每隔7个人,服色重复1次。如果让第二批7个人排在第一批7个人的后头,第三批、第四批……7个人也都依次往后排,那么,以前那花花绿绿的一群人就分别排成了红、橙、黄……等7个小队。而同时,这整个大队又都是严格按照身量的高低看齐的。换句话说,前排左边那人身量最低,后排右边那人身量最高。
门捷列夫把元素按原子量排列的时候,他在元素当中发现的次序就和上例大致相仿。
元素们的性质,每隔7个元素周期地重复出现一次。类似的元素总要“鱼贯”地排成一小队或一族。(www.xing528.com)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初稿(1869年)
例如,原子量为7的轻元素锂是紧跟在氢后面的第二个元素。原子量为23的钠是氢后第九个元素。它和锂一样,也是金属,也很轻,也那么活泼,易燃,也那么容易和别的元素化合。原子量为40的钾,是第十六个元素,它也是轻而易燃的金属。此后,每经过一个有规则的间隔或周期,就有一种碱金属自动排到这一族里来:先是铷(原子量为85.5),后是铯(原子量为133)。
在这族最轻的金属中,元素的性质是逐个衍变的。锂最轻,同时也最“安静”:它落到水里,只发热,发咝咝声,可并不像钾或铯那样着火,锂在空气里也比它的同族兄弟们锈得慢些。钠呢,比锂更活泼,比钾还要活泼些,而行尾那个最重的铯,就比无论哪一个弟兄都更容易跟别的物质化合。铯在空气里,简直一秒钟也不能待,立刻就要自己燃烧起来。
一切元素都要分成类似的多少有着亲缘关系的组或族。而且每一族里的元素的性质,乃至它们的无数化合物的性质,都要按照严格的顺序而逐渐衍变,也就是说,随着原子量的递增而渐变。
这样,那乍看好像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就显出了惊人的统一性。外在的多样性似乎是偶然的,门捷列夫已经在它后面看出了内在的一致性,铁一般的规律性。于是他给这种规律性取名叫周期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