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学元素原子量:揭开元素故事

化学元素原子量:揭开元素故事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一种化学元素都有它自己所独有的原子量,从实验中得出来的原子量。不管物质的冷热,也不管它是物质的黄色变种,还是红色变种,原子量总是相同的。原子量决定着组成每一元素的最简单的微粒——原子——的大小[4]。为了不迷路,为了清清楚楚地看出元素间的联系,门捷列夫用厚纸板切成了63个方形卡片,在每一卡片上写下元素的名称、重要性质及原子量。

化学元素原子量:揭开元素故事

说实在的,也用不着有多么高的智慧,就能看出存在于某些元素间的极大的相似性

双胞胎元素,三胞胎元素,并不仅是戴维和本生所发现的“易燃”金属那一族里才有。化学家们早就知道此外还有几个相似元素的族,例如:包括氟、氯、溴、碘的卤族;包括镁、钙、锶、钡的碱土金属[1]

门捷列夫呢,却肯定地认为这种现象绝不会是偶然的。一定有某种内在的依从性,某种联系存在于一切元素中间。一切的元素里面,应该毫无例外地有着某种特征,既决定它们之间的类似,又决定它们之间的差别。知道了这点以后,就可以把所有的元素连同那不计其数的它们的化合物,全都排成十分整齐的行列,像按照个子高矮把兵士排成一队一样。

那么,决定元素在物质行列中的位置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基本性质,或关键性的特征呢?

也许是物质的颜色吧?

可是,应该怎样来认识元素的颜色呢?譬如磷吧,有黄磷,有红磷。磷的本来颜色究竟是红的,还是黄的呢?又如碘,固体的碘是深棕色,还有金属的光泽,可是对它一加热,这同一的碘就变成紫色的蒸气。又如黄金,如果把它打成极薄的箔,它就变成蓝绿色,透明得像云母一样。

不,颜色显然是一种太不稳定的次要性质,它不能作为决定元素间自然次序的标准。

那么,也许是密度[2]吧?但这种性质更不确定:一种物质只要对它稍微加点热,它的密度就起变化,使它相对地轻起来。

根据同样的道理,元素的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及许多别种性质都不合用。

很显然,像每个人有个特殊的脸作为他的标记一样,每一元素也应该有一种更根本的特征作为它的标记。这标记应该永远不起变化,没有它时,连元素本身也无法想象。这种重要而不可缺少的标记应该有个特点:即使这元素和别的元素化合而成新的化合物,具有了新性质,也不会失掉它。

真有这样的标记吗?能有这样的标记吗?(www.xing528.com)

这个问题老是萦绕在门捷列夫的心头,使他不断地思索着,盘算着,比较着。

是的,是有这样的标记,是有这样的特性。门捷列夫知道它,所有的化学家也知道它。可是很少有人重视它。它就是“原子量”。

每一种化学元素都有它自己所独有的原子量,从实验中得出来的原子量。那是一定的,绝不会变的。不管物质的冷热,也不管它是物质的黄色变种,还是红色变种,原子量总是相同的。原子量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也不改变,它是元素的“身份证”。

一种元素的原子量告诉我们,这种元素的每一个原子(也就是它的每一个最小的粒子)比起最轻的元素氢来,是重多少倍[3]。例如,氧的原子量是16,这就是说,任何一个氧原子都重到氢原子的16倍。金的原子量是197,那就是说,金的原子要重到氢原子的197倍。

原子量决定着组成每一元素的最简单的微粒——原子——的大小[4]

同一元素的所有原子都是绝对一样的。任何一种元素的每一原子和任何另一元素的每一原子间的分别,首先就表现在大小上、质量上。至于元素的其他一切特性,显然都应该由这一基本特征来决定。

这个结论是门捷列夫把一切元素的性质仔细比较以后得出来的。他看出了,猜到了,根据这一重要的特征,就能摸索到使元素有相似和不相似之分的规律。能够帮他找到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规律性的那把钥匙已经找到了。只要善于利用它,问题就解决了。

然而引他来到这里的线索是模糊的,令人迷惑的。为了不迷路,为了清清楚楚地看出元素间的联系,门捷列夫用厚纸板切成了63个方形卡片,在每一卡片上写下元素的名称、重要性质及原子量。然后“玩”起这副纸牌来,摆起元素的“牌阵”来。换句话说,他把这些小方块一组组地摆起来,变换它们的位置,寻找一般的规律性,寻找一切元素共同遵守的统一的法则。

无论是白天或夜晚,在讲台上或在实验室里,在街上或在家中书桌边,他随时都在想着这个元素的自然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