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鼎铭(1881—1947),原名丰功,开明绅士,陕西米脂人。幼年时家境贫穷,寄居在舅父杜良奎家读书,曾在中学任教。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并在会上当选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忠实履职,获得了人民的好评。毛泽东主席对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作过这样的评价:“‘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6]他去世时,毛泽东专致挽词,中共中央专发唁电。
1.提出“精兵简政”,从法理上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1941年,因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陕甘宁边区进入了最困难时期。为了保障边区的供给,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实行两项重要政策,一是在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鼓励部队、机关、学校生产自救;二是实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对于“精兵简政”,中共中央很重视,毛泽东同志在批语中指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我们的机会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7]这些重要举措,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减轻人民负担,更可以促使政府工作人员和部队官兵树立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更好地做好各项工作。精兵简政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边区先后进行了三次“精兵简政”。第一次是1941年11月至1942年6月,共精简机构百余个,缩减人员1598人,占边区政府原有人数的24%。第二次是1942年6月30日,根据工作需要,不少机关进行缩编,将富余人员充实到基层,有的被送去学习,有的被送到农村务农。第三次是1943年3月,重点是对区、乡干部进行轮训,这次“精兵简政”使区以上政府工作人员人数又减少了23.5%。实践证明,“精兵简政”发挥了很大作用,不仅减少了人民负担,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联系,而且对于提高干部素质,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2.力推“三三制原则”
在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三三制”政权原则时,李先生在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并提出过“三三制精神”这一概念,其含义是照顾各方、顾全大局、自我批评和善于协商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精诚团结,民主合作。[8]
3.带头减租减息,调动广大农民抗日积极性
李鼎铭先生是开明绅士,他主动带头减租。在抗日战争中,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明确表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将“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改为“减租减息”。李鼎铭先生作为开明绅士带头减租减息,推动了党的土地政策的执行。减租按政策规定实行“二五减租”。减息,即减到借贷关系所许可的程度。同时,政府又要求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所有权与财产所有权仍然归原来的地主。减租减息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调动了农民的抗日热情。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6页。(www.xing528.com)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7页。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8页。
[4]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93页。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1页。
[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7]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386页。
[8]李刚:《李鼎铭“精兵简政”如此诞生》,载《中国报道》2009年第11期,第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