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599—649),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公元626年被迫发动玄武门之变,迫使李渊退位,次年改元“贞观”,因治国有方,史称“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古代史上有名的朝代,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东方著名的国家,出现“八方来朝”的盛况。李世民在位二十余年,其业绩在《旧唐书·太宗本纪》和《贞观政要》中均有记载。
1.综合治国,坚持儒法共治,贯彻“偃武修文”“安人宁国”的方针
贞观七年,唐太宗发动群臣,共同讨论治国之道,魏征等人主张“德治”,太宗当即采纳,同时,太宗弘扬法治,指出“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法”,“法,国之权衡也”,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法治建设。对于道家的“无为而治”与墨家的“义治”,也予以重视。就是说,贞观时期,合理借鉴与利用各家的治国理念,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原则,采纳众家之长,综合治国,取得了显著效果,形成“贞观之治”。明太祖朱元璋曾称赞:“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2.纳谏如流,君臣合体,艰苦创业
“贞观之治”的主要特征就是唐太宗的纳谏如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其中,典型就是太宗认真采纳魏征一些尖锐的谏言,试举一例:贞观六年,群臣反复奏请,太宗终于应允,独魏征认为不可,太宗接连提出六个问题,魏征均予回答:“高矣”“厚矣”“安矣”“服矣”“至矣”“丰矣”。太宗继续问:“然则何为不可封禅?”魏征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太宗听了之后,虽有不同看法,但仍当即从之。正因如此,魏征只认可自己是个“良臣”而已。他认为,只有明君之下,才有良臣,而昏君之下,则是“忠臣”。正是魏征等人忠心耿耿,君臣合体,勤俭建国,才有“贞观”盛世。据说魏征死时,连一个吊孝的房子都没有,国家只好为其搭了一个棚子,以示吊念。魏征去世后,太宗哭诉:朕失去一面明镜。
3.以人为本,本固邦宁
唐太宗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法家提出的中华民族的瑰宝“以人为本,本固邦宁”,处处关注民生,他在教育太子时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主,可不畏惧?”他反复要求其继承者,关注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本固邦宁。在此基础上,“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他先后五次发布求贤诏令,并认真改革科举制度,重视论述治国方略《策论》。
4.坚持发展经济,实行“农商并举”(www.xing528.com)
唐初,因战争造成的经济困难重重,太宗即位,关注民生,大力发展经济,实行“农商并举”的政策,重修水利,发明水车,很快使农业丰收。同时,大力发展商业,筹办各种商业市场,特别是开展国际贸易,使长安、成都、苏州、扬州、广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国际城市,使商业、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使“丝绸之路”初步形成。总之,贞观年间,中国成为了国际贸易中心。
5.“有容乃大”,坚持与各国往来,促进文化交流
早在太宗时期,他就重视国际交流,“有容乃大”,既包括对内畅所欲言,接纳不同意见,也包括加强对外交往。太宗说:“自古帝王都贵中华,贱夷狄,朕爱之如一。”又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在实践中,除接收大批移民外,同时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并与各国互派留学生,互相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在贞观年间,就公派留学生达七批之多,每批达几百人。
6.明正赏罚,“一一于法”
贞观年间,重视法制。在修改律令,制定统一的“贞观律”的基础上,要求严格执法,明正赏罚。太宗在“三复奏”的基础上,确定“五复奏”,此事由太宗错杀张蕴古起。太宗在自责的同时,要求以后严格掌握判处死刑的标准,提出了“五复奏”,规定以后判处死刑的案件,要经过五次向皇帝复奏,经批准后才能执行。就是说,严格控制死刑的范围与标准。从此以后,判处死刑一律要经皇帝批准才可切实执行,不得有任何误差。不仅死刑,而且包括一切案件,必经“一一于法”,即必须以法律规定为准。
7.社会秩序安定
据有关史籍记载,贞观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是说,当时社会秩序十分安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良好景象。当时,很重视家风、民风,全社会尊老爱幼已成风气。唐初颁布的约法12条,对民间影响很大。当然,最根本的还在于唐太宗综合治国,效果明显。当时,留下不少执法美谈,如太宗负姊杀赵节、戴胄力驳偏袒案、李乾祐直谏法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