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唐律规定,社会各阶层都依法取得土地所有权。可见,我国古代的法理学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几乎每次改革都引起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甚至重大变更。分析、总结并借鉴我国古代法理学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对我们在新时代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重大意义。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

土地是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自然要受其制约和影响并对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起着积极的反作用,有力促使土地制度的变更与发展,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世界的潮流。

在我国远古时代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国王就是代表。因此,当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98]。因此,当时的土地,禁止买卖,由国王按等级分封或赐予,为便于管理实行以井田为形式的土地王有制。分封制始于西周,有两个特点:一是土地所有权政治统治权直接联系在一起周天子享有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然后按等级分封各级贵族;二是西周分封除一部分因功受封的异姓贵族外,基本上是按照宗法等级进行的。

当然,土地制度的变更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与政治制度和法制改革有直接联系。如鲁宣公提出的“初税亩”,再到法家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特别是商鞅变法时发布的“开阡陌、封疆令”以及废除世亲世禄令和先秦时期的有关法令,基本上废除了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汉初,抑制土地兼并,汉初统治者多次颁布“限田”和“抑兼并”的法令。值得一提的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均田法》。据唐律规定,社会各阶层都依法取得土地所有权。到开元二十五年时,修订均田令,十八岁以上的男丁,可分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其中永业田子孙可以继承。[99]应该说,《均田法》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创造,与中国法理学者有直接关系,与提倡“法治”的帝王也有直接关系,如汉文帝履行节俭,关注民生,诏曰:“农,天下之本也。”[100]唐朝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税法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等,都是对土地制度的局部改革。可见,我国古代的法理学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几乎每次改革都引起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甚至重大变更。如废除井田制便推动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分析、总结并借鉴我国古代法理学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对我们在新时代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重大意义。毫无疑问,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这个制度不能变,至少在目前几十年内不能改变,但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是可以的,特别是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日益完善。城市房屋的土地使用权,其年限可以延长,使用方式可以多样化。

【注释】

[1]《南齐书·孔稚珪传》。

[2]《汉书·刑法志》。

[3]《商君书·君臣》。

[4]《荀子·礼论》。

[5]《左传》。

[6]《易经·系辞》。

[7]《礼记·乐记》。

[8]《荀子·天论》。

[9]《礼记·礼运》。

[10]《墨子·尚同上》。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0页。

[12]许慎:《说文解字》(影印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02页。

[13]王振先:《中国古代法理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6页。

[14]《尚书·吕刑》。

[15]王振先:《中国古代法理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6页。

[16]许慎:《说文解字》(影印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79页。

[17]《汉书·律历志上》。

[18]许慎:《说文解字》(影印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78页。

[19]《韩非子·难三》。

[20]《管子·七法》。

[21]《商君书·修权》。

[22]转引自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页。

[23]《管子·七臣七主》。

[24]参见张晋藩:《论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载《中国法学》2018年第2期,第102页。

[25]《韩非子·安危》。

[26]《韩非子·饰邪》。

[27]《韩非子·南面》。

[28]《韩非子·难势》。

[29]《韩非子·八经》。

[30]《韩非子·定法》。

[31]《韩非子·有度》。

[32]《韩非子·八经》。

[33]《商君书·开塞》。

[34]《韩非子·心度》。

[35]《礼记·大传》。

[36]《礼记·曲礼上》。

[37]《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38]《礼记·丧服四制》。

[39]《论语·为政》。

[40]《论语·为政》。

[41]《礼记·中庸》。

[42]《礼记·月令》。

[43]《尚书·盘庚》。

[44]《管子·正》。

[45]《老子》。

[46]《老子》。

[47]转引自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14页。

[48]《淮南子·诠言训》。(www.xing528.com)

[49]《老子》。

[50]《汉书·食货志上》。

[51]《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52]《墨子·尚同上》。

[53]参见《墨子·兼爱下》。

[54]《墨子·兼爱上》。

[55]《墨子·尚同中》。

[56]《韩非子·安危》。

[57]《韩非子·饰邪》。

[58]《战国策·秦策一》。

[59]《韩非子·有度》。

[60]《韩非子·有度》。

[61]《韩非子·心度》。

[62]《战国策·秦策一》。

[63]《贞观政要·慎所好》。

[64]张晋藩:《论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载《中国法学》2018年第2期,第104页。

[65]《管子·霸形》。

[66]《尚书·五子之歌》。有不少人认为,《尚书》有可能系后人所作。

[67]《论语·宪问》。

[68]《韩非子·安危》。

[6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9页。

[70]《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

[71]胡煦:《周易函书约存·序》(第二册),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63页。

[72]《庄子·齐物论》。

[73]《礼记·礼运》。

[74]《慎子·威德》。

[75]《商君书·修权》。

[76]张分田:《“天下为公”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载《阴山学刊》2003年第3期,第59页。

[77]许慎:《说文解字》(影印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02页。

[78]《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79]《孟子·滕文公上》。

[80]《孟子·公孙丑下》。

[81]《孟子·离娄上》。

[82]《商君书·更法》。

[83]《商君书·更法》。

[84]《商君书·更法》。

[85]《孟子·梁惠王上》。

[86]《韩非·显学》。

[87]《墨子·间诂》。

[88]《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56页。

[89]《潜夫论·述赦》。

[90]《纵囚论》。

[91]《三国志·蜀书·孟光传》。

[92]参见陈俊强:《惟刑是恤》,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第12期,第56页。

[93]《周礼·秋官·司寇》。

[94]参见《大学衍义補》。

[95]《韩非子·有度》。

[96]《韩非子·八经》。

[97]《商君书·赏刑》。

[98]《诗经·小雅》。

[99][日]仁井田升:《唐令拾遗》,栗劲等译,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542~550页。

[100]《汉书·文帝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