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
比较优势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日本一桥大学的小岛清教授提出的。小岛清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认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强调垄断优势对直接投资的影响,重视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经济因素,而忽视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尤其是忽视了国际分工原则。他还认为,两国的劳动和经济资源比率存在差异,导致了比较成本的差异,进而会产生行业间的比较利润率差异,因此应根据比较成本和比较利润率来分析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部门正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
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处于比较劣势,成为“边际性产业”;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些大企业还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中小企业则处于比较劣势,成为“边际性企业”;在同一企业中,有可能某些部门保持较强的比较优势,而另一些部门则处于比较劣势,成为“边际性部门”。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推论
(1)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可以统一到比较成本理论上进行解释。各国应投资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出口其产品,减少或不再投资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并进口其产品,这样双方均可得到贸易利益。
(2)日本的对外投资是属于贸易创造型的。从比较劣势产业依次对外进行投资,不仅可以带动机器设备的出口,还可以将国外廉价产品返销国内或出口其他国家,东道国国民收入提高后会进口更多的日本产品。
(3)建立在对一种产品或产业基础之上的分析是缺乏科学性的,应从比较成本的角度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或产业进行分析。
(4)应在比较成本差距较大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是建立在比较成本较小的基础上的,很难产生经济效益,应该停止这类投资。
(5)对外投资应从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这样对双方都会产生更大的比较优势和创造更高的利润。
(四)比较优势理论简评(www.xing528.com)
1.理论贡献
比较优势理论从投资国的角度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能较好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动机,具有开创性和独到之处;用比较成本原理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较好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2.理论局限性
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以投资国而不是以企业为主体,这实际上假定了所有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之间的动机是一致的,都是投资国的动机;该理论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贸易导向型直接投资;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日本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状况,无法解释当前投资行业的投资行为,不具有一般性的意义。
导入案例2-6
非洲,迈向新兴或艰难前行?
2014年,英国《泰晤士报》和《经济学人》杂志分别以“新兴非洲”和“非洲,谁将成为世界经济下一个发动机?”为题刊载文章。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在论及这些文章时,表示上述观点主要是基于“外国直接投资,特别是中国主要在非洲矿产和石油领域投资的增长,以及非洲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飞跃”“人均收入提高(理论上)”“手机用户和电话银行业务爆发式增长”等做出的判断。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亚洲“龙虎”飞腾,再到“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经济发展成为工业化的同义词,而制造业是劳动力需求巨大的行业,也是唯一能提供大量计酬和稳定工作岗位的产业,可以减少贫困、释放人口。即使那些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理论的捍卫者鼓吹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贸易量的增长才代表发展,非洲也不能将此永恒的经济常识——第二产业才是经济发展的真正发动机排除在外。看看《泰晤士报》和《经济学人》说明非洲新兴的两条最荒唐的标准:手机用户暴涨和一些非洲人的“资产阶级化”。我们必须反思,非洲的贫困仍是巨大的。矿产和石油开发占了非洲GDP很大一部分,但是就业人口只占不到1%。当然,所有人都很高兴由于这方面收入的增长,并且得益于世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非洲大陆建设了许多基础设施(医院、学校、公路和公共建筑),但这对失业和财富再分配影响有限。手机用户暴涨只是为跨国公司创造巨大价值、带来大量利润,而这些利润大部分回流到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这是一场注定不能带来任何增值的“革命”,反而加重了非洲经济的结构性赤字,对其实现工业化没有任何帮助,至少目前看来是这样的。因此,这些报刊之前使用的评价标准不能证明非洲发展已真正启航。真正的发展只能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更具雄心、更具创造性、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的工业政策,以消除非洲大陆数亿贫困失业者。
下面几个数据说明非洲还不是新兴经济体。根据联合国最近出版的非洲和亚洲发展比较报告,非洲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12.8%下降到2008年的10.5%,而同期的亚洲从22%提高到35%。报告还指出,非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制成品份额可忽略不计,从2000年的1%仅提高到2008年的1.3%。我们悲伤地看到,非洲极大依赖自然资源的开发以及国际价格的不规则波动,经济缺乏多样性,科学技术非常落后,还是所需制造业产品的主要进口者。为发展第二产业,非洲需要大胆的大陆工业政策和一定的保护主义措施;需要一个清晰、安全、稳定、有利于商业活动的机构安排(法规、税收、就业和贷款等方面),这将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特别是投向工业领域,也将使本地企业家充满信心,从而长期投资于生产性行业。为使这些工业政策获得成功,非洲还要克服以下几大障碍:电信质量堪忧、电力紧缺、教育力量薄弱和管理水平低下。克服上述困难将帮助非洲掌握让经济真正腾飞的三项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科技、金融和制造业。技术的获取可依靠培养著名科学家,以及设立重要的地区或大陆级的研究中心。2011年,韩国比欧洲注册了更多的发明专利。依靠政策创新和在科研领域的巨额投资,加上领导人的高瞻远瞩,经过多年的人力财力投入,韩国已成为核电站、潜水艇、高铁的出口国,是纳米技术的领头羊,更不用说充斥国际市场的高科技产品。如同新加坡、印度和中国一样,韩国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成功的竞争关键。至于非洲,即使在具有巨大优势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领域,2011年其在清洁能源技术专利方面的注册申请不到全球的1%。在西方和亚洲大型实验室不感兴趣,却杀害了几百万非洲人的重大热带疾病(疟疾、瞌睡病、艾滋病、埃博拉病、镰状细胞性贫血、盘尾丝虫病等)防治的药品专利注册方面,非洲大陆更是完全缺席。金融掌控首先是要实现公共财政的健康、严格和智能管理;其次是设立可吸引家庭储蓄、可吸收多双边金融机构低利率贷款、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信贷和补贴、能通过优惠贷款和/或参股方式推动企业成长的金融机构;最后还需要对各国央行的职责重新定义,即央行应更深入参与非洲大陆发展政策,特别是工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技术获取和金融掌控将使非洲大陆建立起工业体系,特别是设立许多中小企业和中小机构,它们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并使非洲积极介入技术含量较低的世界制造业产品市场,之后再进入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从而确保非洲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新兴体。
资料来源:非洲迈向新兴或艰难前行?[EB/OL].(2014-03-18)[2021-01-24].tchad.mofcom.gov.cn/article/ztdy/201403/20140300521445.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