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Ⅰ的目的是让贤一直接把照相卡交给工作人员后可以与工作人员沟通。因为贤一至今为止没有接受过基于照相卡进行的沟通指导,所以对其实施了PECS的步骤Ⅰ~Ⅲ的指导,全部程序如下。
(一)场景设定和时间
关于在支持Ⅰ中使用的饮食,因为要避免其他障碍人士也有饮食需要而使支持滞迟的影响,实施场所不在平时大家一起使用的会客室,而是使用了作业房和个人房间之间的空房,大概有20m×8m的大小,跟会客室只隔一扇门。里面放着一张能坐8人的桌子和8把椅子,另外还有2张沙发和1张低桌。而且,该房间跟平时贤一作业的作业房、观察室、个人房间都是连接在一起的。PECS的训练是每周1至2天,1天1个训练单元,1个单元8~12次,每个训练单元耗时20到30分钟。实行的期间是X年8月~X+1年1月,共计6个月。由负责管理贤一的工作人员担任沟通对象,笔者负责辅助提示。
(二)喜好的评估
笔者通过直接与负责管理贤一的工作人员以及贤一母亲面谈,调查了解到贤一喜欢的饮食为巧克力、巧克力饼干、茶、橙汁和水。另外,根据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在下午茶的时间里,贤一会自己积极地拿东西吃,经常出现在下午茶时间完全不吃东西的情况,因此将预测的不太喜欢的海苔饼也导入到PECS中。此外,假想在步骤Ⅱ中使用沟通本的情景,因为沟通本有可能被其他平时有撕书本和杂志行为的障碍者撕破,所以不使用沟通本,而使用了木制的沟通板。
沟通板为20 cm(竖)×30 cm(横)×1.5 cm(厚)的软木板,上面等距离竖贴着15 cm(竖)×2.5 cm(横)的尼龙粘链3条。
(三)在各步骤中使用的物品
步骤Ⅰ只使用了巧克力。步骤Ⅱ使用了巧克力和橙汁2种。步骤Ⅲ使用了巧克力、茶、巧克力饼干、海苔饼、橙汁、水以及这些物品的照相卡。照相卡的背面贴着能粘在软木板上的直径1 cm的圆形尼龙粘链。另外,从步骤Ⅱ开始使用了沟通板。
(四)PECS的指导程序
PECS的程序原则上根据弗罗斯特和邦德(Frost&Bond,2002)的PECS训练手册第二版的基本程序进行。从步骤Ⅰ到步骤Ⅱ,以及从步骤Ⅱ到步骤Ⅲ时程序变更的基准是,在无辅助提示下正反应率2单元连续达到80%以上。另外,步骤Ⅱ在没有辅助提示2单元连续正反应率达到80%以上时,作为练习对象的工作人员和贤一之间的距离从5米扩大到8米,此后每达标一次,则从8米扩大到10米,再从10米扩大到15米。各步骤的程序详细如下。
1.步骤Ⅰ
目标行为是贤一看到喜欢的饮食物后“用手拿起对应的照相卡,然后把这张照相卡放在工作人员的手上”。贤一与作为练习对象的工作人员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旁,贤一喜欢的食物的照相卡放在贤一和工作人员的中间,同时将贤一喜欢的食物放在贤一拿不到的工作人员的前面。当贤一自己不去拿照相卡无法完成目标行为时,辅助提示者为了让贤一拿起照相卡并交到工作人员手上,从背后对贤一进行身体辅助提示。随着指导的进行逐渐减少身体辅助提示。当贤一将照相卡交到工作人员手上时,工作人员一边说“给○○(食物的名字)”一边把食物交到贤一手上。(www.xing528.com)
2.步骤Ⅱ
从步骤Ⅱ开始导入沟通板,将其放在桌子上。在用来贴2种照相卡的沟通板上只贴1种照相卡,即在每次练习中,根据辅助提示者的判断选一张照相卡贴上。贤一和沟通对象的工作人员的距离设定为3米。目标行为是贤一“靠近沟通板,拿起自己喜欢的食物的照相卡交给作为沟通对象的工作人员”。食物放在贤一自己拿不到的地方。拿到贤一递来的照相卡后工作人员一边说“给○○(食物的名字)”,一边把照相卡上的饮食物交给贤一。
3.步骤Ⅲ-A
这个步骤的目标行为是贤一“从同时被提供的几张照相卡里选出自己喜欢的食物的照相卡并交给沟通对象的工作人员”。在1个指导单元里使用的照相卡增加到了5张,每次指导时事先从5张照相卡中挑选2张贴在沟通板上。辅助提示者把贤一喜欢的饮食物和贤一在下午茶时决不自己主动选择的海苔饼的照相卡贴在沟通板上,如果贤一选了海苔饼的照相卡交给沟通对象的工作人员时,工作人员会表现出很失望的表情并把海苔饼交给贤一。此时如果贤一把海苔饼退还给工作人员,并从工作人员那里强行抢夺自己喜欢的食物的话,辅助提示者会再次引导贤一回到沟通板前,拿下喜欢的食物的照相卡,用身体辅助提示令其将照相卡交给工作人员,此时工作人员再把照相卡上的食物交给贤一。如果贤一能够顺利完成目标行为,为了能够令其辨别(分清自己拿的照相卡是否正确)各种照相卡,每次练习时交替变换沟通板上照相卡的位置。训练此步骤时,贤一与工作人员的距离从3米扩大到了5米。
4.步骤Ⅲ-B
沟通板上同时贴上去的照相卡从2张增加到4张。贤一与沟通对象的工作人员的距离也从5米扩大到8米,而且每达标一次距离从8米扩大到10米,最终从10米扩大到了15米。
(五)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1.测定目标行为的标准
正反应的定义是“贤一在没有辅助提示的情况下也能独自完成各步骤的目标行为”。根据各步骤的目标行为的定义,笔者和另一位观察者(接受过行为观察训练的研究生)对指导时拍摄的录像进行分析,并对每次练习的反应是否是正反应进行记录。正反应率是通过公式“正反应率 正反应的次数/全部练习次数×100%”计算得出的。
2.观察者之间的一致率
上述的2名观察者对全部练习次数的约24%的练习(指导时拍摄的录像)再次进行观察后算出一致率。一致率是通过公式“一致率 一致的次数/(一致的次数+不一致的次数)×100%”计算得出的,结果为一致率平均达到9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