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已形成事件为焦点的问题行为干预的研究,近年有所增加,它的效果也得到了证实(McGill,1999)。已形成事件影响问题行为产生的例子有很多,如身体疼痛(Carr,Reeve&Magito-McLaughlin,1996;Horner,Vaughn,Day &Ard,1996)、睡眠不足(Horner et al.,1996;Kennedy&Meyer,1996;O'Reilly,1995)、发生了讨厌的事(Horner et al.,1996)等。在实际教学中,问题行为的产生和已形成事件的影响也正在被研究。肯尼迪(Kennedy,1994)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功能性评估,推测出当学生感到课题困难以及缺乏社会性注视(已形成事件)时,教师让他完成课题(辨别刺激)的话就会发生问题行为。此时,可以通过减少课题要求,给予社会性注视,来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同样,邓拉普、克恩-邓拉普、克拉克和罗宾斯(Dunlap,Kern-Dunlap,Clarke&Robbins,1991)的研究通过修正课程使问题行为得到了减少,并指出让学生选择课题对问题行为的减轻也比较有效(Vaughn&Horner,1997)。1980年的在设施中增加活动和与人交往的环境丰富法(environmental enrichment)(Horner,1980)也被认为是利用了已形成事件的技法。
一方面,使用隔一定时间进行强化的非随因强化法(non-contingent reinforcement)使问题行为的强化效果降低的技法也被开发出来。例如,对于因为被人注视(正的强化)而引发问题行为的对象者,通过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间隔给予注视(正的强化)(非随因强化),降低问题行为产生的动机,从而减少问题行为(Carr&Wilder,2002)。近几年出现了很多采用该技法的研究,如沃尔默、岩田、扎科恩、史密斯和马萨勒斯基(Vollmer,Iwata,Zarcone,Smith&Masaleski,1993)通过组合其他行为差别强化法和非随因强化减少了自伤行为。拉利、凯西和凯茨(Lalli,Casey&Kates,1997),沃尔默、普洛嘎尔、拉利、范坎普、斯俄尔普、赖特、纳斯塔西和艾森斯旦克(Vollmer,Progar,Lalli,Van Camp,Sierp,Wright,Nastasi&Eisenschink,1998),海戈皮安、克罗克特、范斯通、德利翁和鲍曼(Hagopian,Crockett,Van Stone,Deleon&Bowman,2000)通过组合非随因强化和消失减少了自伤行为。其他还有沃尔默、博雷罗、拉利和丹尼尔(Vollmer,Borrero,Lalli&Daniel,1999)进行了关于问题行为和自我控制的已形成事件的研究。该研究表明,通过提示强化物进行预告会减少冲动性的攻击行为。(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