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山(2003)提出了将前因分为辨别刺激和已形成事件的ABCDE分析(A〔前因:antecedent〕、B〔行为:behavior〕、C〔结果:consequence〕、D〔辨别刺激:discriminative stimulus〕、E〔已形成事件:establishing operation以及状况:setting event〕)。表2-1展示了ABCDE分析的概要。从建设性对策的观点出发,不仅仅是对问题行为,对恰当行为的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ABCDE分析,可以得知存在怎样的因素(前因)的时候该行为容易发生,该行为发生之后存在怎样的因素(结果)的时候该行为能得以维持。如果能获得这些信息,那么自然可以知道该行为发生的原因。
表2-1 ABCDE分析
(www.xing528.com)
园山繁树(2003)的一部分进行了修改
在对自闭症谱系障碍者进行指导、支持时,通过ABCDE分析获得的信息,在具体研究指导、支持的方法时非常有用。例如,给予什么前因容易促发恰当行为,或者为了避免不恰当的行为发生不应该给予怎样的前因等等。
例如,在建设性对策中,有通过功能评估(或者ABCDE分析)界定问题行为功能,并通过拥有同样功能的其他恰当行为来实现该功能的“代替行为差别强化法”。该方法并不强化问题行为本身,而是通过采用使问题行为强化的相同的强化物来增加适当行为的技法(Worsdell,Iwata,Hanley,Thompson&Kahng,2000)。此外,使用“代替行为差别强化法”来促进恰当的沟通行为的“功能性沟通训练”(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FCT)也被开发出来(Carr&Durand,1985;Carr,Levin,McConnachie,Carlson,Kemp&Smith,1994)。例如杜兰德(Durand,1999)对表现有激烈问题行为的6名发育障碍儿童进行功能性评估,对于面对困难课题表现出问题行为的儿童,教授他们向教师请求援助的语言,对于因想得到食物而表现出问题行为的儿童,教授他们要求食物的语言,从而达到了减少问题行为的目的。在很多的研究中,该技法都显示出了一定的效果(如Durand&Carr,1991;Girolami&Scotti,2001;Hagopian,Fisher,Sullivan,Acquisto&LeBlanc,1998;Kemp&Carr,1995;Sigafoos&Meikle,1996)。“功能性沟通训练”,是一种认为多数的问题行为和语言、身体姿态一样有着某种沟通功能,通过强化和问题行为同样功能的沟通行为,来达到减少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Durand,1990)。“功能性沟通训练”是促进有问题行为的障碍者的恰当的沟通行为,并减少问题行为的一般性方法(Worsdell et al.,2000)。通过功能性评估确认问题行为的功能,并将干预焦点转移到使有问题行为的人士形成适当的沟通行为上。因此,促进恰当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减少问题行为的援助。在“功能性沟通训练”中,针对语言贫乏的自闭症谱系障碍者,可以使用以图卡交换作为沟通手段的PECS进行指导(伊藤·松下·园山,2011;村本·园山,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