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杰
兴宁地方出产的花灯,品种多样,式样新颖,闻名遐迩。其中,有一种花灯跟流行于北京的六方宫廷花灯大同小异,名为兴宁宫廷花灯。传统的兴宁宫廷花灯,六格圆形,大多用黄檀木、香樟木等珍贵木材作为框架,做工考究,上下结构,中间分上、中、下共五层,环饰流苏。立架上雕有龙头,龙口内含宝珠,栩栩如生。花灯横面上,有书法,有绘画,有绢花,其内容是吉祥格言或者人物故事。如“恭贺新禧”“状元及第”“仙君送子”“全家福满朝贵”“子孙满堂”“弦箫鼓乐”等。兴宁宫廷花灯色彩缤纷,华美精致,十分雍容华贵,格外典雅诱人,据有关专家考证,与北京的宫廷花灯是同一源流,一脉相承。
说起兴宁宫廷花灯的来历,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传说在元代中期,兴宁东厢有一个名叫黄小诗的青年人,聪明好学,无奈家境贫寒,结婚不久就丢妻别子,前往外地做工。他辗转到长江边上,正好遇上官府抓丁拉夫,他被抓了去,押到京城大都(现在的北京)皇宫内务府里做奴仆。工头发现他心灵手巧,就让他去给做宫灯的宋师傅当帮手。
宋师傅是杭州人氏,是有名的花灯世家,他祖父创制的六方花灯,被南宋朝廷封为宫灯,从此他家成为皇家采买宫灯的定点店铺。后来,元军南下,南宋灭亡,宋师傅一家也逃离杭州,流落到长沙一带,以做花灯为生。没想到,当地官府看到他做的花灯很好,就把他抓去送到朝廷献给皇上做花灯。他还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出去做自由人,继续开花灯店铺,于是也跟各地来的花灯师傅认真交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工艺,精益求精,做的宫廷御用花灯越来越好。黄小诗对师傅十分尊敬,言听计从,问暖问寒。宋师傅也很高兴,愿意将生平手艺都传授给他。
可是,元朝内务府的官员们是很阴险毒辣的家伙,他们生怕宋师傅等人出去后将宫廷花灯的手艺也传出去,下了禁令:凡是内务府的工匠,一律不得释放,都要老死在里面。禁令一下,年过古稀的宋师傅就绝望了,他就暗暗地嘱咐黄小诗:我是没有希望出去了,可是你还年轻,一定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出去,将宫廷花灯的手艺传到民间去,一定不能让我们的珍贵手艺失传。从此以后,他就沉默不语,像换了一个人,不久以后就抑郁而死。
自此以后,黄小诗也像变了一个人,做事积极,对内务府的官员鞍前马后,百般讨好。同事们鄙视他、讥讽他,他也不生气。慢慢地,终于取得了内务府的信任,被提拔为采办员,可以在官员监视下,到外面市场采买做花灯的材料。(www.xing528.com)
黄小诗做采办做了两三年,买的材料物美价廉,可是监视他的官员还是像以前一样报账,从中贪污了不少银子。但是,他们不知道,黄小诗在这几年间,打听到了逃跑的路线,还暗地里买了一匹马请人代为饲养,准备有朝一日逃离囚笼。
待到一切都准备就绪,黄小诗在一次采买途中躲过了内务府官员的监视,骑上快马南下狂奔。日夜兼程,奔到黄河边,却发现渡口上把守严密,自己没有路逃,过不去,无可奈何,只好拐个弯,转到一个深山老林去暂时躲避。山里有一个李姓村民收留了他。老李有两个儿子,正当少年,名叫李松松、李乔乔。黄小诗就教他们兄弟俩做花灯去集市上卖。兄弟俩聪敏好学,不到几年,将师傅的拿手技艺都学到了,也改善了生活。不过,做好的宫廷花灯从来不敢挑到市场上去卖,生怕惹来牢狱之灾。
一晃又是十几年过去,朝廷为了防止人们造反,在黄河边上的把守没有丝毫放松。黄小诗也成了花甲老人了。他跟李老汉早就结为异姓兄弟,李松松、李乔乔兄弟俩叫他叔叔叫得挺甜的。眼看这辈子没有机会回兴宁老家见老婆孩子了,他心如刀绞。临终之前,他叫来李老汉一家人,将自己的生平秘密告诉了他们,请求他们以后有机会,一定要代他回一趟岭南兴宁,见一见他的老婆儿子,同时也将宫廷花灯的手艺传到兴宁去。他们都满口答应。
李姓兄弟都是信守诺言的汉子,从此以后时时刻刻惦记着这件事。过了几年,元朝覆灭,明朝鼎立,天下太平,两兄弟就决定出门:哥哥李松松上北京,弟弟李乔乔南下广东。历尽千山万水,李乔乔终于来到兴宁东厢黄家,师母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早已生儿育女,日子过得非常艰辛。李乔乔一阵心酸,就在黄家住下来,教师傅的儿孙做花灯,做宫廷花灯。此时,兴宁地方早已盛行赏灯、请花灯的风俗,他们做的花灯大受欢迎,特别是宫廷花灯更是抢手。没几年,黄家生活大变样,买了田盖了新屋。李乔乔也爱上了兴宁这个好地方,在兴宁娶妻生子,安家落户。他在兴宁居住时间久了,逐渐了解了兴宁的风土人情,根据这些情况对宫廷花灯又做了改进,揉进了岭南文化、客家风俗的元素,使兴宁宫廷花灯更加深入人心,深受人们喜爱。
从此以后,宫廷花灯的工艺就在兴宁世代相传,声名远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