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讲,我们终于迎来了20世纪。所谓20世纪,我们的重点主要是放在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也就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兴起上面,至于20世纪后半叶乃至21世纪的科学前沿,在这本书里就不再涉及了。
读到这里的读者可能早已积累了许多不满——这个人那么重要,你怎么没有提?那个学科这么重要,你怎么没有讲?……的确,不说这本书中可能存在的肤浅和错误之处,它肯定还是有无数缺漏的。
在这里容我自我辩护一番:无论如何,历史是讲不完的,任何一种叙事策略都是“挂一漏万”的,我在第一讲就说到,问题不在于怎样避免遗漏,而是在于以怎样的方式遗漏。我这本书的取舍,一方面当然与我个人的能力和特长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我自己对科学史及其意义的理解。
市面上常见的科学通史类著作一般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梯形结构,古代史的内容最少,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越来越多,甚至一些读物中19世纪和20世纪的内容要占掉一大半的篇幅;另一种是鱼型结构,那就是我所采用的写法,两头少,中段最多,把重心放在科学革命前后。
采取前一种写法的,一般是以科学的“成果”为导向的,科学日益繁荣,当然是越到晚近,科学的成果就越多了。而后一种写法,重点关注的则是思想和文化的层面,虽然说在19世纪以来,科学日渐专业化,各分支百花齐放,但这种情况恰恰是因为现代科学所伴随的思想变革已经基本尘埃落定了,伴随着现代科学兴起的一整套世界观和思维模式已经深入人心。所以虽然科学的产出更多,但从总体的观念和文化上说,变化反而就不多了。
科学史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无论如何,历史向我们展示的不是某种确定的规律,比如你想从科学史中找出确定的科学方法,认为简单地照搬这一方法就可以推进科学发现了,那你恐怕是要失望的,反正我在科学史中没有找到这样的东西。在我看来,历史向我们展示的恰恰是不确定性,是某种丰富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以为确定的、见怪不怪的东西,未必是确定无疑的,它们都有其历史源流,古代人不会这么想,未来人也未必还会这么想。历史给我们提供的不是一种“我们应当如何”的教条,而是一种“我们还可能如何”的“退路”,如此我们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www.xing528.com)
历史上许多科学发展或思想变革,在某些方面总是对传统的回归,是对历史中曾被错过的可能性的重新发现。即便我们不指望在历史中帮科学家找到新思路,但至少就我们自己来说,总希望能够在读完历史之后打开新的思想空间吧。
总之,我的科学史更注重那些“过时”的东西,注重对变革的追溯和对历史语境的还原,而不是对尘埃落定的现成知识的介绍。这些考虑导致了我更重视古代和科学革命时期的西方科学史。
即便如此,我所遗漏的内容还是很多的,因为我不可能把我所提到的每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交代清楚,因此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很可能会时常感到突兀或困惑。比方说,如果你不知道“桃园三结义”的背景,就去听“千里走单骑”的故事,你可能就理解不了为什么关羽非要去投奔刘备。由于每个读者知识背景各不相同,而科学史本身又千头万绪,作者不可能照顾周全。所以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参照自己的知识背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困惑,去自主地检索和补充相关的知识。
20世纪值得讲述的东西太多了,比如原子弹、粒子物理学、计算机、宇宙大爆炸、DNA模型、非线性科学、生态学等,而且每一项都有许多内容可讲。出于篇幅的考虑,要么我只能浮皮潦草地罗列一番,要么我就要挑选一两个方面谈得细一些。最后我只选择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项,因为这两项成就涉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能够与我前文讨论过的许多问题有所呼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