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世纪结束标志与活字印刷术发明

中世纪结束标志与活字印刷术发明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中世纪一般指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我们可以把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作为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也不妨把1440年代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作为标志。著名的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有一个深刻的洞见,那就是“媒介即讯息”[1],其基本意思就是说,相比于媒介所传递的讯息,新媒介的兴起本身也是一种讯息,这种讯息不仅传递给具体的对象,更会传递给整个时代,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中世纪结束标志与活字印刷术发明

在漫长的中世纪之后,我们即将讲到激动人心的科学革命了,但在此之前,我们再讲一讲促成整个科学革命展开的技术环境,亦即印刷术的影响。

所谓中世纪一般指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我们可以把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作为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也不妨把1440年代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作为标志。

当然,我们知道中国的毕昇在此几百年前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活字印刷术在中国长期以来影响不大,直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出版物始终还是以雕版印刷为主。而古登堡的发明在欧洲可谓是应运而生,从一开始就是受到当时的热爱文献文化环境推动的,在发明之后很快就传播到整个欧洲,对随后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以至于启蒙运动等一系列变革影响重大。

印刷术对历史的意义往往被忽视,这可能是因为它只是一种“媒介”,而并没有什么“内容”,当我们考虑科学史的进展时,关注的往往只是作为内容的具体学说,而不在乎这些学说是由手抄本还是印刷书传播的。

但印刷术的意义在两个层面上都难以忽视。首先,即便说印刷术只是单纯作为传播的媒介,只是加快了观念和数据的碰撞,这种增幅增速的作用也可能是决定性的。这就好比原子弹爆炸所要求的“临界值”,具体去看每一个原子的裂变过程,在核电站中的铀和在原子弹中的铀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超过临界质量之后,裂变之间的互相激发就形成了链式反应,一发而不可收,就形成了大爆炸。科学革命也好比这样一场知识的爆炸,具体去看每一篇文本的阐发过程,那么是手抄本还是印刷书并无本质不同,但印刷时代知识的碰撞也发生了不断增幅的链式反应,这无疑要归功于新的传播环境。

之前我们经常说到,在古代,学术的衰落才是常态,唯独从16、17世纪开始的现代科学才开启了一个不断累积的进步时代,这当然也得益于印刷术的助力。

对于某一具体的传播内容而言,印刷术的意义可能只是增速或增幅,让它的传播变得更快和更广,然而对于整个社会文化或思想世界来说,我们就不能仅仅从增幅或增速的层面去理解了。就单个的原子或分子看只是量变的事情,从全局来看可能是翻天覆地的质变。

著名的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有一个深刻的洞见,那就是“媒介即讯息”[1],其基本意思就是说,相比于媒介所传递的讯息,新媒介的兴起本身也是一种讯息,这种讯息不仅传递给具体的对象,更会传递给整个时代,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www.xing528.com)

当然,任何思想或习惯都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新媒介所带来的新趋势,往往总能在传统中找到源头,因此我们很可能在希腊、阿拉伯基督教文化中,找到各种现代科学的“原材料”。要理解印刷术的意义,我们就不能把视野局限于具体的内容或材料,而要从整体的趋向和环境角度来考虑。

这就好比当我们考虑火车的意义时,如果我们只盯着火车所运送的矿石,那么我们会发现火车拉来的矿石与马车拉来的矿石没有什么不同,煤还是煤,铁还是铁,无非是快慢多少的改进而已。只有从整体的社会、经济环境来考察,才能够理解火车引发的颠覆性。

因此印刷术带来的变革,不能仅从它传播的内容来看,而要看在它的推动下整个文化环境发生的变革。

当然,具体的传播内容,其实也是相应环境中的产物,因此当新媒介改变了整体环境之后,媒介所承载的内容本身也会悄然变化。例如我收到一条手机短信,一个朋友告诉我半小时后他就来找我吃饭。就这一信息本身而言,无论把它写在纸上还是竹简上,意思都是一样的。然而要注意的是,恰恰是在人们普遍使用手机的环境下,这类信息才成为可能,这种社会交往中的即兴约定才变得司空见惯。试想我们生活在一个依赖信纸邮差的环境中,我还有可能收到诸如半小时后一起吃饭这样的信息吗?我们能够把这条短信誊写在竹简上,但没有人会用竹简去传递类似的信息。

印刷术也类似,各种在印刷书籍中出现的内容,当然也都能誊抄在手抄本里,但这些内容可能是在手抄本的环境下很难流行,或者压根不会出现的东西。

事实上,我们往往把内容与媒介割离开考虑,这种思维习惯本身或许也与印刷术的影响有关,印刷术让信息与信使分离,让文本世界获得独立,后面我们还会讲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