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世纪早期:欧洲地广人稀,劳动力短缺,技术传播促进

中世纪早期:欧洲地广人稀,劳动力短缺,技术传播促进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中世纪一般是指大约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将近1000年左右的时段,一般把公元1000年以前称作中世纪早期,1000—1200年称作过渡时期,1200—1450年称作中世纪盛期。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地广人稀也有一定的好处,由于缺乏劳动力,更没有大量奴隶可用,在另一方面也许促进了技术的传播。

中世纪早期:欧洲地广人稀,劳动力短缺,技术传播促进

所谓中世纪一般是指大约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将近1000年左右的时段,一般把公元1000年以前称作中世纪早期,1000—1200年称作过渡时期,1200—1450年称作中世纪盛期。

在中世纪早期,整个拉丁西欧确实是比较黑暗的,因为占据当时欧洲地区的都是一些蛮族国家,日耳曼蛮族脱离氏族社会还没有多久,在文明开化程度上比较低,人口也非常少,整个拉丁欧洲基本上是一个文化荒漠,只有一些基督教会还保留了一些识字传统。

中世纪早期,只有在8世纪末有过一次短暂的学术复兴,当时查理曼(查理大帝,公元742年—814年)继承了法兰克王国并征战欧洲,把版图扩张到几乎整个西欧大陆(除了今天的英国和西班牙),史称卡洛林王朝,是继罗马帝国之后第一次在欧洲建立的大一统的帝国。

但所谓创业易守成难,查理大帝打下天下之后发现包括他在内,治理国家的都是一群文盲,这实在不能容忍,于是他大力推动文教事业,统一字体(图7.2.1),推广“自由七艺”,组织收集和抄写了大量古典文献。史称卡洛林复兴。

图7.2.1 一页由加洛林小写体书写的10世纪抄本。这种字体在查理曼大帝执政期间,由宫廷学者阿尔昆主持订立。其对大小写字母的区分以及单词之间插入空格等特点延续至今,同时也成为文艺复兴后印刷字体的基础

虽然该举措的主旨只是为了扫除文盲,提高识字率,在科学方面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但关键在于许多古代文献因此得以保存和传播,拉丁语的学术传统得以维系下来,为之后的学术复兴提供了基础。(www.xing528.com)

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地广人稀也有一定的好处,由于缺乏劳动力,更没有大量奴隶可用,在另一方面也许促进了技术的传播。特别是通过机械技术借用水力和风力,在欧洲日益普遍。在中世纪晚期,磨坊、水车、风车等机械在人们的生活世界中已经司空见惯了。

中世纪技术史家林恩·怀特指出:“中世纪后期最值得夸耀的事情,不是大教堂,不是史诗,也不是经院哲学,而是有史以来一个复杂文明的首次建立。这一文明并非建立在辛勤劳作的奴隶或苦力的背脊上,而主要建立在非人力之上。”[1]

图7.2.2 14世纪抄本中的插图,描绘了英国圣奥本斯修道院院长,手指向一台他为修道院修建的机械钟

13世纪左右出现的钟表也是一种重要的机械,钟表最初出现在修道院(图7.2.2),因为修道士要求严格的作息规律。随着时钟的流行,修道院式的生活节奏逐渐扩散到整个社会,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被时钟绑架了。因此美国学者芒福德认为工业革命的关键机械是时钟而非蒸汽机,在蒸汽机带动的工业生活成为可能之前,组织化生活、定时、效率、标准化等必要的观念已经随着机械钟而推广开来。

另外,“钟表匠上帝”的隐喻在科学革命时期非常流行,人们把宇宙想象成一个自行运转的机械钟,这也与钟表在中世纪的流行密不可分。我们后面就要说,“钟表匠上帝”的概念与基督教以及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