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需要详细了解科学史具体有哪些编史学流派,但我们至少应该意识到,科学史是有编史学的,也就是说,科学史与任何历史学一样,并不是简单地把某些客观、现成的东西讲述一番而已,而是需要从特定的主观视角出发,以特定的方法和侧重来进行梳理的。
所谓历史,本来就是由人记录的东西,但记录什么、怎么记录,这都取决于记录者的主观视角。“今天张三买了一本《过时的智慧》”,这件事情能够成为历史吗?此时此刻有成千上万本书正在销售,这些事情不可能全部被记述下来,最终都进入史册。但如果张三以后成了某个重要人物,而且曾经从这本书里收获很大,他买到这本书这件事情才可能进入历史。
历史从来不是公平的,任何一种历史记述总是有所偏向的,总是要忽略掉许许多多事情的,那么究竟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不重要,这由谁说了算呢?如果张三这个人很重要,那么他做过的事情可能也就变得很重要,但张三这个人为什么会变得很重要呢?那可能是他所推动的某件事情很重要,那么那件事情又凭什么很重要呢……(www.xing528.com)
总而言之,在某一种编史学视野下,对重要和不重要的分辨可能有一套逻辑,但我们找不到某种超越一切视角的绝对标准来衡量历史。因此各种编史学方案未必是互相矛盾的。往往是视角和侧重点的差异,会导致写出迥然不同的叙事来。例如你认为近代科学中“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这一线索重要,那么关键人物就是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天文学家;如果认为自然物与人工物界线的打破、实验器具的发展等线索更重要,那么关键人物就是帕拉塞尔苏斯、波义耳、拉瓦锡等,哥白尼则成了配角。根据不同的策略讲述出的都可以是“科学通史”,但每一种通史背后都是有主张、有观点的。
我在北京大学上过好几轮吴国盛老师开设的“科学通史”课,他的课是开卷考核,有很多同学不理解:历史开卷了还怎么考?他们理解的历史还是那些现成的年表纪事,“几几年某某人做了什么什么事情”。但这些“知识点”其实没什么意义,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网上搜索就找得到的东西,费力记住了又有什么意思呢?更重要的不是张三做了什么李四做了什么,而是把张三和李四这些事情串联起来的逻辑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张三和李四比王五或马六更重要?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固定的答案,网络搜索引擎可以替你记忆知识点,但不能代替你思考和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