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2021年自有医学人才提质培养

重庆2021年自有医学人才提质培养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是重视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待遇的提高。整合军地医学人才资源,积极推进军地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优化军地共用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军队医学人才纳入全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同步实施。

重庆2021年自有医学人才提质培养

1.医学院士推举工程

以增选医学院士为目标,实施西部医学院士推举工程,通过医学院士的突破带动重庆市院士数量的提升。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牵头,从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重庆英才·名家名师、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医学领航人才中,遴选3~5名在本学科领域做出原创性、开拓性、系统性学术成绩,具有冲刺“两院”院士基本实力的高端人才进行重点培育。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形势下,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将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对重庆市院士工作的政策支持,研究制定医学领域两院院士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对院士培养申报工作的宏观指导和顶层设计。对照院士标准条件,按照“缺什么给什么”的原则,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各医疗单位在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统筹协调下,密切配合,统一口径,形成合力,将项目、政策、资金、人才团队等集聚在院士后备人选中,举全市之力实现医学院士增选的突破。

2.人才强卫行动计划

“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卫生健康委通过实施以培养医学“领航人才”“枢纽人才”和“守门人才”为核心的人才强卫行动计划,在人才选拔、引进和培养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形势下,为保持卫生人才的连续性,继续坚持党管人才、分层打造和重点支持的基本原则,实施人才强卫行动计划并赋予新的内涵。人才强卫计划将更加紧密地对接科技部、教育部和人社部等多部委人才工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在全市范围内,创新国家级高端人才体制机制,率先让人才在全市的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实施双聘和多聘制度,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同专业和相关专业打造优势学科集群。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入选国家、省/市级人才工程的重点人才,给予人才经费和项目资金配套,对人才所在单位给予奖励补贴。

此外,公共卫生人才是公共卫生的重要支柱,是公共卫生政策措施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硬核和保障。此次新冠疫情暴露我国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短板,无法体现当前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施公共卫生人才培育工程,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制订公共卫生人才发展规划。以政府主导、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制订重庆市公共卫生人才发展规划,优化公共卫生人才发展环境。二是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规范本科教育,优化研究生教育,加强继续教育。重视重庆市疾控中心、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等机构与公共卫生专业的医教协同发展,出台公共卫生人才医教协同细则。三是重视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待遇的提高。在医疗改革中,把公共卫生机构纳入医改中同步考虑、同步研究,解决好从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待遇。四是建立高素质的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可参考美国及上海经验,建立重庆市公共卫生顾问制度和流行病服务制度。五是注重科技创新型公共卫生青年人才的培养,发挥领军人物作用,设立公共卫生创新专项,培养青年公共卫生创新英才。

3.军地人才融合发展

陆军军医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重点,共同探索新时期军地医学人才融合发展机制。整合军地医学人才资源,积极推进军地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优化军地共用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军队医学人才纳入全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在医学学科建设、学术任职、专家评委推荐使用等方面,实施军地一体化人才政策。在军改调整之际,积极加强与退役军人事务局沟通交流,出台具有吸引力的转业政策和安置措施,把军队医疗系统退休、自主择业、转业和复员人才全力留在重庆,为重庆市地方医疗卫生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4.大力推进医学博士后创新事业发展

对博士后要加大资助力度,实行“三项资助”全覆盖。推动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进一步完善博士后资助政策。扩大博士后专项资助覆盖面,并设立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专项。此外,要加强医学博士后的招收工作,鼓励多渠道引进、联合培养、引荐以及工作站招收等方式扩大博士学历人才队伍;鼓励更多的事业单位设站,增设博士后培养平台,对培养博士后有突出成效的导师给予平台建设资助。要打通和拓宽博士后成长通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培养博士后,完善博士后评定办法并出台促进博士后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等。

课题负责人:崔 静 王 玲(www.xing528.com)

课题组成员:李建平 刘 湘 许商成 陈敬涛 兰利萍 胡华锋 张 允 吕艳伟

      彭麟添 赵 文

此课题为2020年度重庆市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专项人才工作研究重点课题项目,2021年2月结题。

【注释】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2]桂冉.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4):424,426.

[3]王馨,陈妮,赵雅雯.基于熵权TOPSIS法的企业创新型技术人才价值评价[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1(12):1788-1793.

[4]高翔,楚皓文,王青,等.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8,45(2):108-111.

[5]胡学钢.对科研团队建设的思考[J].安徽科技,2020(9):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