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人才发展报告2021:提升创新活力,完善激励机制

重庆人才发展报告2021:提升创新活力,完善激励机制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庆市科技创新人才取得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和达到前沿技术水平的发明专利产出不多。值得借鉴的是,北京市制定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定规范,面向技术转移转化专业服务人员开展评定工作。二是科研和人才项目激励力度不够大。三是事业单位科研人才激励机制亟待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大量集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在高校院所与创新企业之间流动机制不活,特别是高校教师担心离岗创业返回后发展受影响,导致离岗创业积极性不高。

重庆市科技创新人才取得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和达到前沿技术水平的发明专利产出不多。2019年全市专利申请授权数4.39万件,跟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图4)。每万人口专利申请受理数为21.53件,与全国平均水平29.96件相比存在差距。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量为10.38件,低于全国13.76件的平均水平。

图4 部分省市2019年专利申请授权数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容错机制不健全。国有企事业单位因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对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存在顾虑,尤其是部分单位下属机构有创新成果的主要负责人担心受人议论,顾虑更深,导致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对人才激励效果不明显。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职称评定制度不健全,比如没有专门制定针对成果转化经纪人职称评审的相关政策,高校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多为科技管理部门人员兼职,具备技术、市场、管理、法律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转化人才紧缺。值得借鉴的是,北京市制定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定规范,面向技术转移转化专业服务人员开展评定工作。

二是科研和人才项目激励力度不够大。在科研项目上,《重庆市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改革试点方案》明确的经费用途、经费使用、项目实施“三包干”制度改革,目前只针对部分市属高校、科研院所,试点项目仅包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杰青项目和少量紧急重大专项,涵盖面还不够广。在人才项目上,部分人才培养支持经费(除政府奖励金和科研经费外)资金使用办法不够明晰,有的单位账上资金结余较多,存在审计、纪检等方面的违规风险。人才项目经费用途不够灵活,范围比较狭窄,经费用途大多为人才日常活动开支,如外国专家项目支持经费用于补贴专家来渝的机票、工资、住宿费、伙食费等支出,按发票核销,科目间调剂需履行报批手续,管理较为复杂。(www.xing528.com)

三是事业单位科研人才激励机制亟待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绩效工资考核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单位对科研人员考核指标没有充分体现创新创业的评价导向。有的高校绩效分配方式较为传统,尚未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工程应用型(或应用服务型)人才采用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科技创新人才大量集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在高校院所与创新企业之间流动机制不活,特别是高校教师担心离岗创业返回后发展受影响,导致离岗创业积极性不高。

四是科技创新人才约束制度仍需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科技诚信信息共享机制、联合调查惩戒机制有待优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尚未完全建立科技计划项目诚信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用人单位开展科研诚信监督的主体责任落实力度有待加强。相比而言,北京市开展了首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监督诚信典型管理单位”申请及备案工作,纳入“诚信典型”管理的单位,其内部审计机构出具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审计报告或经费总决算表可作为验收(结题)依据,在两年内免于本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结题)经费审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