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人才发展存在的不足
②人才平台不够多。受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影响,重庆市大校、大院、大所较少,截至2019年年底,“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分别只有2所、4个,中央部门所属在渝院所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均少于陕西、四川、湖北等省份。优质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偏小,居全国第17位。
①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不优。目前,重庆市人才总量偏少,且在渝“两院”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与周边的陕西、四川、湖北等省份差距较大,高端人才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每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国家级人才平均不足1人。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技术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缺乏,据测算,2019年大数据智能化等重点产业人才缺口达5.8万人。
③人才服务体系横向联动不够且体系不健全。市、区县、企业三级人才服务体系没有完全建立。部分区县人才工作力量薄弱,尚未建立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个别区县没有专门的人才工作经办部门,人才服务无法落地兑现。部门联动协同服务人才能力不强,部分单位不清楚人才政策,市级部门间、处室(单位)间仍未完全实现信息互通,少数部门、单位执行政策打折扣、搞变通,没有真正落实兑现。如高层次人才子女择校问题,由于受区域教学资源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人才需求。
④人才工作的落实力度、信息交流工作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人才工作的落实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尚待深入落实,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平台—网络—数据库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人才政策存在的不足
(1)人才政策碎片化问题
当前,重庆市人才管理工作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人才职能“九龙治水”,人才政策政出多门、人才项目名目繁多等,人才政策分布在各类文件中,内容零散,效力层级不高,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法规来统筹这些人才工作内容,这使用人单位、劳动者难以通过一个窗口了解重庆市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待遇,也为人才工作的执法与监督带来了困难。
(2)人才引进和流动政策存在的不足
①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关注的是高层次人才(包括海外高层次人才),对于一般人才的引进政策关注度低。2017年年初以来,各地不断推出新规新政,武汉、西安、长沙、成都、郑州、济南等约60城先后出台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可以缓解城市家庭年轻人口断崖式下跌、人口快速老化的问题,从而增加地产需求,支撑土地财政,增加城市的消费。引进的对象以本科以上青年大学生为主体。与此前多数城市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相比,本次引才范围广、规模大、门槛低、年纪轻。但京沪户籍政策放宽仍仅针对顶尖人才。引才政策优惠:“零门槛落户”及家属随迁、人才公寓、租房购房补贴、创业补贴和优惠贷款等。比如,武汉市承诺大学生八折买房;杭州市给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分别补贴1万元、3万元、5万元。而重庆市吸引青年人才的政策较少。
②重庆市人才引进待遇的吸引力相比其他地区存在不足。重庆市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主要是1998年、1999年、2009年、2017年制定的,很多政策内容对当前的人才发展需要并不具有太强的吸引力。人才政策含金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以长江学者为例,深圳的奖励标准为300万元,云南为100万元,而重庆市只有30万~50万元,无法对优秀人才产生有效的吸引力。再如,广州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部分个人所得税由政府给予财政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③人才引进的渠道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按照国家就业促进法的要求,营造公平竞争、个人自主择业、单位自主用人、人力资源机构诚信引才、英才大会招揽人才以及设立海外引才联络站、海智工作站的多渠道引才格局,促进人才有序流入。但是这些人才引育主要靠政府引导,用人主体引育人才积极性不高,市场主导作用发挥不够,这种短期的人才引进方法不能形成畅通的、长效的人才引进机制。此外,目前重庆市知名的猎头公司还比较少,用人单位外包人才寻访业务的意识还不是很强。重庆市应充分发挥企业主体招才引智作用,充分发挥群团和社会组织招才引智作用。
⑤人才编制制约人才的引进和流动。一些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编制和职称未能与人才的引进同步增长,国有企业受人才编制的制约,人才引进难度大。
④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政策支持不足。目前重庆市人才引进和流动的政策主要倾向于人才引进政策,对人才流动,特别是向基层流动、向偏远和艰苦地区流动,政策主要体现在《推进全市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的通知》(渝人社发〔2019〕44号)上,但是缺乏相关的配套、细化政策。
(3)人才培养和开发工作存在的不足(www.xing528.com)
①重庆市在人才学历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尚待提高。幼儿教育机构偏少,中小学教育中创新教学、科学技术教育、英语听说教育的质量与沿海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2019年深圳市通过提高人才待遇方式大力提升中学教师质量,从北大、清华等高校引入大批人才。教育不仅助力人才成长,而且也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有助于吸引人才。高等教育机构较少,学科、专业、层次等尚待进一步完善,境外优秀教师引进的吸引力不足。
②金融产业是重庆市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既是城市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实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现有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中很少针对这类人才,其培养主要依赖于金融机构的自主培养。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实施了上海优秀会计人才培养计划、注册会计师行业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会计高级人才后续能力提升计划、会计高级(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计划。
③重庆市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企业新型学徒的重视不够。技术进步飞速,应该加强新时代掌握先进技术年轻后备工人队伍的培养。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构建“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也可如深圳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方式,共同承担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⑥人才政策重“引”轻“管”。重庆市制定了很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但是人才到一个城市关键是做事业,政策上应该创造这些引进人才做事业的机会,改变重“引进”轻“使用”、重“引进”轻“管理”、重“引进”轻“考核”的现状。
④重庆市人才培养政策倾向于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对人才培养的载体建设重视不够。目前重点学科、重点技能、重点实验室等发展不足,博士后流动站等高科技研究平台较少。重庆市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资金、场地、租金、配套服务等方面促进人才培养基地的发展,创业园区、产业园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鼓励创业创新企业入园发展。
(4)人才评价和激励工作存在的不足
①人才评价政策主要支持政府主导开展人才评价工作,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还不强,未能充分利用市场化的人才评价体系,社会组织难以参与人才评价工作,一些层次的人才难以享有人才评价的资格。
②人才评价标准分层细化不够,很多评价标准多年未修订,人才评价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人才发展评价需要。
③人才引进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深圳市人才引进综合评价分值表(2017年)》主要从个人素质(文化程度及技术技能水平、技能竞赛、发明创造)、纳税情况(个人所得税,其所在企业纳税,深圳市依法登记注册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分摊企业已缴纳税额,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者纳税)、参保情况、年龄情况(18~35周岁)等指标进行评价。重庆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可以借鉴此类做法,细化引进人才的等级。
④人才激励政策,主要是对引进人才的奖励、科研资助,对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的激励,以及事业单位绩效分配政策的调整,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收益权的分配、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等方面涉及较少,对其他层次人才的激励不足。
(5)人才服务与保障工作存在的不足
②人才服务政策中较少考虑引入社会力量来加强人才服务,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施行。当前通过借助社会力量,可以从资金、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评价、人才服务等方面提高人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①人才服务和保障内容主要体现在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服务证,为其提供保障居住、就学、就业、就医等服务,没有针对人才类型的差异性,提出差别化、精细化的人才服务举措,针对其他层级人才的服务和保障政策不足。
③人才服务的内容不具有竞争力。重庆市的人才服务和保障工作内容主要是为人才提供便利化服务,服务的层级较低,人才需要的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等目前政策尚未涉及,而且人才服务主要针对个人,尚未针对创业团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