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人才蓝皮书:2021年重庆人才发展报告

重庆人才蓝皮书:2021年重庆人才发展报告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通过市级统筹,建立全市人才信息数据库,打破“一区两群”人才数据壁垒,摸清人才家底。根据产业人才需求目录,依托人才信息数据库,编制发布“一区两群”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并设置三级急需程度,分别配套对应的人才应急补充方案。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区两群”中长期人才需求,分类制订成长型人才标准,建立市—区县分级表彰制度,为人才量身打造成长支持计划,同时签订后续用工协议,保证人才留蓄。

重庆人才蓝皮书:2021年重庆人才发展报告

1.产业链导向下的人才摸底,对接人才供需

围绕重庆市战略发展中的重点产业、新兴产业,以及“一区两群”功能定位下的产业调整带来的人才存量、质量、结构不完全适应的问题,以产业及产业链的协同构建和发展为核心,锁定主城都市区“强核提能级”的产业升级、渝东北的生态示范产业定位和渝东南“山水+民俗”的产业方向,深挖各区县产业特色和协同契机,合理预测产业人才需求,迈出产业协同带动人才协同的第一步。与此同时,通过市级统筹,建立全市人才信息数据库,打破“一区两群”人才数据壁垒,摸清人才家底。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对比人才供需,精准掌握紧缺人才信息,定期编制发布紧缺人才目录,指导人才引进、培育、激励的系统化建设。同时,协同区县可利用数据库抓取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实现跨区人才共享。重点任务如下:

①产业人才需求目录。每年定期梳理全市重点产业发展目标,根据“一区两群”的产业差异,细化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及对应的人才需求;鼓励区县以产业为单位,对战略重点产业逐一进行人才需求的细化,为人才协同法治提供基础性引导。

②人才信息数据库工程。统一人才标准和统计口径,建立全市统一的人才信息数据库,并以产业、区县为参数建立分库,实现数据库的动态化、精细化、拓展性、链接性和开发性。

③紧缺人才目录。根据产业人才需求目录,依托人才信息数据库,编制发布“一区两群”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并设置三级急需程度,分别配套对应的人才应急补充方案。

2.组团引才与梯队配置结合,提效人才招用

针对“一区两群”整体性人才不足,区域化人才不均衡的问题,结合将“一区”打造成为高端人才集聚区,发挥“一区”人才集聚“主干”作用,并对“两群”形成溢出效应的带动理念和“一区两群”长短互补、合力增值的合作理念,着力开展不同产业领域、不同规模的组团引才。一方面,依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渝川陕毗邻市县(区)协同发展的契机,积极参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国际人才招揽活动,向国际国内宣传重庆人才政策特色;提升“重庆英才大会”影响力,扩大网络直播招才规模,逐渐形成定期化、系列化的产业人才专场招揽;以产业协同为基础,“一区”与“两群”组团,组合利用各自在发展环境、晋升阶梯上的优势,对“塔尖”“塔基”的人才链一网并收。另一方面,为区县打造一批区域内和跨区域的人才招引功能平台,根据人才级别分类设置组队机制,定期组团开展人才政策推介、平台对接、项目洽谈等活动,并大力鼓励区县参加“重庆英才大会”“蓉漂人才日”等重大引才活动,积极展示区县风采,提升人才吸引力。同时,通过建立科学的梯队化引才配置机制,减少运动式引才的浪费,做到吸引一个、成功一个,高效使用引入渠道,提高人才利用率。重点任务如下:

梯队化引才。对组团引进的市内外人才,建立双向互动基础上的梯队化配置机制,上一层级岗位未聘用成功的可继续参与下一层级岗位招聘,市级部门富余人才向区县推荐,“一区”富余人才向“两群”推荐,探索平行部门转移推荐。

3.市—区联动筑巢搭台,强化“智慧”流动

充分开放利用重庆在城市文化、自然生态、发展潜力上的优势,坚持市级统筹与区县特色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规则相结合,通过筑巢与搭台双驱动,推进柔性引才多样化、规模化、市场化,强化“智慧”跨越区县、户籍、编制、单位限制的自由流动。一是发挥重庆山水之城、温泉之都的特色,打好渝东北的“生态牌”“旅游牌”,突出渝东南的“山水”“民俗”特色,建设一批标准化管理、特色化服务的专家康养基地,为引才引智筑巢;二是政府搭台,以项目为桥梁,连接企业难题与专家献智,并引入市场理念,竞争择优,丰富合作形式,形成短期项目+长期合作的多样化引智机制。重点任务如下:

①专家生态康养基地建设工程。通过市级与区县共建、区县自建等方式在区县根据本地特色建立一批专家康养基地,吸引专家来渝、深入区县提供智力合作,并汇总成全市专家康养基地名册,整体包装,统一配套,配合区县协同引智。

②“揭榜挂帅”行动。以目标导向型竞争理念构建“企业拟榜—政府张榜—人才揭榜”的协同机制,企业定期上报瓶颈问题,市—区县两级政府部门发布两级攻关项目,配套与“效果”挂钩的项目经费,专家、团队以项目提供智力服务。后续可根据需要协商建立长期合作。

4.强化特色人才培育蓄积,多点化人才布局

针对重庆市战略规划中新兴产业人才储备不足、层层外溢的蛛网式人才发展模式导致“两群”及边远地区人才乏力的问题,以及各区县全面培养所有急需人才的现实困难,换以多点式的人才发展思路,根据“一区两群”的产业布局,由一区县牵头、多区县联合,共建特色人才培养示范区,通过示范建设逐步形成各区县的特色人才聚集。同时,根据产业需求明确成长型人才标准,定期评选表彰并给予后续成长支持,既满足人才发展需求又锁定未来人才供给,强化人才对新兴产业的持续支撑作用。重点任务如下:

①特色人才培养示范区建设工程。聚焦各区县重点产业,在全市形成多个以产业为标志的区县组团,在一个区县建立特色人才培养基地,多区县共享培训等资源,所培养人才优先供给组团区县使用,再逐渐向市内外扩散外溢,并鼓励打造产业特色人才品牌。

②人才成长“蓄水池”项目。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区两群”中长期人才需求,分类制订成长型人才标准,建立市—区县分级表彰制度,为人才量身打造成长支持计划,同时签订后续用工协议,保证人才留蓄。

5.构建联培共享机制,一体化人才培养

为缓解人才分布不均与资源不足的困境,以产教融合、产学结合为重点,注重帮扶与结对并重、“输血”与“造血”并举,促进“一区”与“两群”联合培育适应和引领行业发展的人才。一是以“一区”高校为辐射点,打通区域人才培养渠道。依托市内各高校资源优势,紧密对接结对区县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在《建立“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工作方案》明确的结对区县间,鼓励高校依据学科(专业)特色、结合区县产业需求,细化协同项目,由高校按照“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与区县实施跨校特色专业共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二是整合各区县培训资源,打造人才共享培育模式。实施人才联培计划,开放培训基地和网络培训平台,聚焦国家和市内重大决策部署联合开展专题培训、合作办学,推动实现培训内容、师资、载体全面整合、深度共享。重点任务如下:

①校企专业联盟。“一区”高校依托自身特色学科(专业),即对接相关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两群”重点产业企业,进行调研、实习,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分校(专业),费用由市级承担或市—区县分担,将合作的产出纳入高校“双一流”“特色专业”等评定指标中。

②校校共建计划。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打造从中职、高职到应用技术本科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互派教师,学分互认、课程互选,共建共享教学师资、实习实践资源。

③人才联培计划。各区县通过共享各类教育研修基地,统筹联办高层次专家人才研修等专题培训,共育所需人才,并瞄准紧缺专业人才,实施定向培养计划。

6.完善评价发展机制,畅通人才发展

通过创新人才评价标准、完善基层职称制度,形成适应重庆市高质量发展和人才成长需要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在“一区两群”内合理流动。一是兼顾全市统一与区县差异,以《重庆市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为基础,根据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特点,建立以“重庆英才”为统揽的分层分类人才评价标准,逐渐实现从协同区县的人才评价互认到全市互认,对接重庆英才服务B卡的一卡通用。二是建立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评价特殊通道。对在基层一线、急需紧缺领域工作的高学历、高层次及业绩特别突出的人才,开辟职称评定双通道,既引导人才向基层、向“两群”流动,又畅通人才发展路径。重点任务如下:(www.xing528.com)

①分层分类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工程。以“重庆英才计划”为基础,构建全市统一的人才评价基础标准体系,同时留出一定空间,允许区县在基本范围内设定具体标准,建立“市级+区县”总体统一、兼顾差异的体系化人才分类评价标准。

②“直评直聘”双通道。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通道2.0版。在基层教育、卫生医疗两大领域基础上新增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绿色农业三大领域。对基层人才予以专项职称评定,仅限在“一区两群”艰苦边远地区或基层岗位使用,待遇与取得全市统一职称人员等同。通过“双定向”获得职称的人才,在相关基层岗位服务5年及以上,且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的,可换发全市统一的职称证书。

7.加大“两群”倾斜性支持,助力人才流动

坚持全市“一盘棋”,对发展相对滞后的“两群”地区给予更多倾斜,破解“两群”引才留才瓶颈,补齐“两群”人才短板。其一,突出重点专项计划倾斜扶持。围绕“渝东北”生态优化、绿色发展以及“渝东南”文旅融合、绿色创新的发展定位,通过“三创”计划、“三支一扶”、科技副职选聘等专项计划向“两群”倾斜,支持“两群”人才创新创造创业,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三支一扶”科技人才到“两群”就业,促进人才积极向“两群”合理流动。其二,提速“两群”人才发展平台申报与建设。适度放宽“两群”申报人才发展平台时的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的条件,倾斜支持“两群”结合战略定位、围绕产业布局打造人才发展平台。其三,提升“两群”人员乡镇工作补贴。制定向“两群”地区倾斜的乡镇工作补贴提升标准,逐步实现在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的收入高于区县机关同职级人员20%以上。其四,强化“两群”青年人才引入能力。以高校应届毕业生等青年人才为主体,通过出台服务“两群”青年人才在公共服务、晋升年限、市级机关或事业单位优先录取等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吸引青年人才向“两群”聚集。重点任务如下:

①“双创”计划。通过租金减免、人才奖补、住房保障、项目补助、税收优惠等支持,打造优质创新创业平台,并适当向“两群”倾斜;组建不低于10亿元的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区县科技型企业和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②“三支一扶”计划。切实提升报考“三支一扶”的生源质量;“三支一扶”招聘中派到“两群”地区的人员比例不低于70%;到“两群”农村基层的“三支一扶”人员,可适当减少服务期或享受更高待遇,所有“三支一扶”人员均有自主选择是否留岗延续的权利。

③科技副职选聘计划。围绕各区县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每年从在渝企事业单位选派20名优秀人才到“两群”区县挂职,其间所获成绩,可视为职称申报的重要业绩成果;全职服务满一年且贡献突出的,可提前一年申报高一级职称。

④平台申报绿色通道。在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等人才发展平台申报时,适当降低“两群”的门槛要求,简化申报流程;对“一区两群”共建的平台,予以优先评审。

⑤“两群”青年人才激励工程。市级(属)机关、事业单位招考(聘)时,以一定的比例针对“两群”地区工作满5年的青年人才实施定向招聘,激励“两群”青年人才工作积极性。

另外,全面促进“一区两群”人才协同发展还需通过建立“一区两群”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人才协同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法律和资金保障,加大宣传等多项配套保障制度共同发力。

课题负责人:金 莹

课题组成员:黄均倩 李汶芹 刘艳灵 向孝娟 文倩倩 管海江 田昱翌 郭雯羽

此课题为2020年度重庆市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专项人才工作研究重点课题项目,2021年2月结题。

【注释】

[1]周克慧.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的思考[J].决策与信息,2016(6):7-8.

[2]吴婷婷,张栋科,史玉丁.民族文化融入渝东南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9):34-36.

[3]区政协办.关于加快渝中六大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协商意见[EB/OL].(2018-11-28)[2020-10-30].政协重庆市渝中区委员会.

[4]刘文静.重庆渝中“十三五”期间人才资源总量达23万[EB/OL].(2020-11-12)[2021-01-30].新华网.

[5]HAKEN H.Complexity and Complexity Theories:Do These Concepts Make Sense?[M]//PORTUGALI J.Complexity Theories of Cities Have Come of Age.Berlin:Springer-Verlag,2012.

[6]张秀生,黄鲜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N].光明日报,2018-04-02.

[7]任一林,谢磊.习近平扶贫开发工作: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沉[EB/OL].(2018-09-21)[2021-01-30].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