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理念和思路,针对长远目标达成共识
明确地区人才协同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发展理念,清晰把握区域特征,合理定位,是开展协同行动的逻辑起点。梳理措施不难发现,各典型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在行动之前普遍会以合作协议、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确立人才协同发展的共同方向或目标计划,参与协同的各地区会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明确自身人才协同发展的定位,从案例区域的目标和思路中可明确把握“合作共赢”是人才协同发展普遍追求的状态,目标理念上的共识可促进协同行动形成合力,有利于后期齐心协力开展具体工作。重庆地域广阔,各区域在地形地貌、历史人文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背景,在资源、产业布局等方面又有着程度较高的同质性。因此,重庆“一区两群”人才协同发展要结合区域特色,充分交流沟通,共订区域长远目标,共商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的人才协同发展计划。
2.完善配套保障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人才的流动关键在于公共服务资源“跟着走”。不论是行政区域内还是跨行政区域典型案例均不同程度地在人才异地医疗服务、人才异地住房保障、异地人才子女教育等方面开展了一体化行动。多城市推出了“一卡通”“人才绿卡”等服务,京津冀、长三角和成都平原经济区还规定了详细的人才职称和资格互认。各区域都建立或者利用了相关信息推介平台,共享人才供需信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可见,提供完善有保障的公共服务联动,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才能为人才跨区流动提供便捷的“后勤保障”。重庆在促进人才跨区合作进程中也应优化人才协同政策环境,完善社会保险、子女教育、住房保障、职称评定等配套保障措施,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通达问题。
3.打破地域壁垒,加大各方支持
区域之间人才存量不一、人才供需失衡、人才流动受限等问题依然在制约人才一体化发展进程。针对这些问题,京津冀在机制保障方面有明确的任务安排,相关政策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列入相关职能部门考核内容,提出建立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投入机制,完善财政投入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成都平原经济区建立起高端人才评价互认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共享。长三角地区明确要求给区域内人才和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设立人才培养奖励,激励企业发挥人才培养潜力。此外,多地还推出“项目式”“候鸟式”合作模式,互帮互助推动人才协同发展。重庆“一区”发展水平远高于“两群”,容易形成“虹吸效应”,因此借鉴先进地区,重庆应打破“一区”“两群”之间的地域壁垒,加大“一区”对“两群”的支持和协助力度,帮助提升“两群”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潜力。(www.xing528.com)
4.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信息共建共享
人力资源信息共享有助于打破各地信息不充分的约束,互联网和大数据帮助各区域动态掌握区域人才情况,提高人才协同发展效率。典型区域为推动人才一体化发展均搭建或利用了信息共享平台、人力资源供需数据库等,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对人才供需和合理流动进行了实时监控,并开展了多样化的线上活动,如“干部网络培训会直播活动”“云课堂”等,推动人才信息共建共享。重庆充分利用区域内发展优势搭建统一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人才信息极为必要。
5.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共促人才协同发展
典型区域多是在组织部门、人力社保部门的统筹下充分调动了高校、企业、研究院以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参与,形成了多元主体合作的局面,如通过组建技能人才就业服务联盟、“项目+人才”、联合招聘会等推动校企合作;打造产学研用平台,建立研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通过成立教育协同委员会、教师互派交流、合作办学等措施合作培养人才。重庆也应充分利用已有科研院所、重点高校、知名企业的资源,促进形成多元合作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