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人才发展报告》揭示研究背景及意义

《重庆人才发展报告》揭示研究背景及意义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水平进行系统测度与现状研究,从而提出推动人才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与发展规划。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夯实国家战略实施的人才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作为我国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参与新一轮全球合作与竞争。

《重庆人才发展报告》揭示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020年年初,中央对成渝城市群发展战略进一步聚焦,提出了“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这标志着成渝城市群发展开启了新时代,是中央立足于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精准研判,是总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布局。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纲要》同时强调成渝地区应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人才是支撑引领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资源,加强人才集聚与人才协同发展是构筑“双城”新优势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这为人才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产业链条和经济结构,人才已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国际竞争优势地位的重要战略资源。长期以来,在党的相关文件中,都是把人才资源表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突出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和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人才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提出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这是人才工作的新定位,是人才工作地位和作用的新论断。2019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致贺信中,再次强调青年科技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人力资源丰富,创新创业环境相对较好,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队伍规模与质量持续提升,截至2019年年底,川渝两地人才资源总量1 267.6万人,人才数量占人口总量比例为10.9%。其中高层次人才9 598人,“两院”院士、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810名,持A类长期工作证的外国高端人才数量1 293名,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成渝地区人才激励机制明显,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专利论文密度跨越式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9年R&D项目数24 263个,专利申请数44 326个,R&D人员稳步增长。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产业聚才能力快速提升,成渝地区拥有普通高校184所,其中10所高校、18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范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成渝地区高校A类学科3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17个,中央在地院所16家,省级科研机构数量362个。成渝两地人才交流频繁,人才合作内容与层次迅速深化,从成渝两地人才流动看,重庆与成都人才流动频繁,分别占据对方外地人才来源的首位。近年来,成渝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抢抓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发展势头强劲,对科技人才等要素已有较强吸引力。但对标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和“两中心两地”目标,两地人才协同发展还存在差距。

基于此,本课题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水平进行系统测度与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标对比国内外发达地区经验做法,剖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的短板,并提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2.研究意义

成渝作为西南两大国家级中心城市,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和创新力、人才资源集聚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创新资源最为密集、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川渝两地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推动人才协同发展,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工作基础,更是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优化区域人才发展布局的迫切需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水平进行系统测度与现状研究,从而提出推动人才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与发展规划。(www.xing528.com)

(1)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夯实国家战略实施的人才支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作为我国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参与新一轮全球合作与竞争。2019年,川渝两地经济总量超过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7%以上,无论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北美五大湖等世界五大城市群相比,还是与国内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相比,经济规模都有很大差距。测算表明,如果成渝“双核”保持6%以上的增速,有望在2032年前后接近或赶上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的经济规模。成渝地区要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必须充分发挥人才引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以一流的创新资源特别是一流人才的高度聚集,加快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迈入高端。

(2)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是赢得区域人才竞争战略主动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提高聚才能力

2019年,川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含汽摩)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5万亿元、1.4万亿元,食品饮料能源化工、先进材料产业规模接近1万亿元,数字经济、军民融合等产业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为主导、在细分领域又各有擅长的产业体系。两地拥有唯一的国家科技城,现有普通高校197所、政府部门所属科研院所18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15个,科教资源丰富、互补性强。加强川渝合作形成整体优势,有利于共同争取国家投入支持,推动更多国家重大项目、平台、政策落地川渝,促进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加快融入,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

(3)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是提升区域人才发展治理水平的现实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人才高效配置

1997年川渝分治之后,两地深度合作不够甚至竞争大于合作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成都、重庆均以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为支柱产业,能够形成上下游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但在产业协同上还缺乏有效布局,人才需求存在竞争关系,人才政策相互博弈甚至恶性竞争。受市场驱动的成渝地区区域间人才流动已趋常态化,但由于体制障碍、服务分割等问题,区域内人才流动的制度性成本较高,影响了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发展绩效。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需要借鉴世界级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完善区域人才发展治理体系,促进人才资源在区域内高效配置,以人才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