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样性科技小制作,动脑肯动脑,成功先决条件

多样性科技小制作,动脑肯动脑,成功先决条件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样性科技小制作的多样性是指它的内容和形式的无限制性。动脑性这个特点是说科技小制作的作者只有多动脑、善动脑,才能制造出好的作品来。这个一年级小学生的科技小制作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因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肯动脑筋。肯动脑,是科技小制作做成功的先决条件。这个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不肯动脑的人,任何具有懒汉思想的人,是决不可能做成科技小制作的。

多样性科技小制作,动脑肯动脑,成功先决条件

多样性

科技小制作的多样性是指它的内容和形式的无限制性。例如“拔棉杆器”、“自动关闭方便纱门”、“小手电”、“自动抽水塞”、“水开报警器”、“自动水位报警器”。“充气地球仪”、“自动小船”、“动力船”、“小小太阳灶”等等。可见其内容和形式真是多种多样。

这个特点告诉我们,小制作的天地十分广阔,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只要你有兴趣、有决心参加小制作,那么,一定会有所收获。

动脑性

这个特点是说科技小制作的作者只有多动脑、善动脑,才能制造出好的作品来。如果一个学生不肯动脑,或者怕动脑,那是决不可能制造出好作品。

看下面一个案例,

北京市某小学有个一年级学生,他做的一个彩灯车,居然获了奖。他是怎样做成彩灯车的呢?在获奖大会上他曾做了如下汇报:

“从小学起”智力竞赛题一发表,我就想试试。竞赛题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制作题,因为我平时喜欢鼓捣些小玩意儿,剪个纸花,做个手工什么的,对做一个小玩具也很感兴趣。但是,到底做什么呢?想来想去我忽然想起,前几天老师带我们到紫竹院看灯展,那里的花灯特别漂亮,当时我就想,要是我也能做个彩灯该有多好啊!我常从广播里听到太空飞碟的故事,那一定是十分神奇的。我想,要是我能做一个太空飞碟的彩车就好了。我把想法告诉了老师、爸爸和妈妈。他们十分支持我,帮着出主意、找材料。我做了改,改了拆,拆了又做,经过多次实验和修改,终于做出了一辆小彩车。因为我平时喜欢手工和画画,所以制造车的外形、剪纸和车身都很顺利。只是如何让灯亮起来我真是绞尽了脑汁,请教了爸爸、妈妈和许多老师。

开始我是用铁片把电池灯泡连接起来,用线拉铁片,只要钱片把电池两端接通,灯就亮了。但是,不那么灵,有时亮,有时就不亮。后来我又请教了老师,才改用电线焊接的办法,先把电池固定在车前挡板的垫圈上,再用一根电线,一头接在灯泡上,另一头拴上一个垫圈,垫圈上系一根绳索,从另一个垫圈穿出去,只要一拉绳,车就走起来了。同时由于两个垫挨上了,小灯泡也就亮了,绳一松小灯泡自己就灭了。我的彩灯车就这样做成了。

通过这一次竞赛,使我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我懂得了只要敢想又肯动脑筋,勤学好问,不怕困难,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这个一年级小学生的科技小制作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因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肯动脑筋。如果他不肯动脑,那就决不可能做出这一科技小制作来的。肯动脑,是科技小制作做成功的先决条件。

这个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不肯动脑的人,任何具有懒汉思想的人,是决不可能做成科技小制作的。

手性

科技小制作能做成功,在于动脑,更在于动手。因为小制作是具体的东西,而具体的东西如果不用手去做,那是决不可能成功的。

制作一个科技小制作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如上面那个小学生提出要做“彩灯车”。这一阶段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一阶段,没有设想,那小制作就不可能进行。

第二阶段:收集材料,动手制作。如果不成功就必须反复试验、修改。这一阶段比第一阶段更重要。因为没有这一阶段,小制作就不可能成功,那设想也就成了空想,化为泡影。

第三阶段:小制作制成阶段。这时要将小制作送给有关同学、老师进行评价,以检验小制作的效果。

从这三个过程来看,都需要动手,第二阶段尤为重要。

说到动手,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自己动手,如果由父母、兄弟姐妹、要好同学包办代替,这就违反了动手性这一特点。至于自己年龄小,找父母兄弟、老师同学,甚至外面的工人师傅帮助出点子、找材料、作指导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应该的,但在制作时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这样才能通过小制作,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科技小制作的本领。

艰巨性

科技小制作看起来简单,其实,要把它制作出来,而且要制作得好,那必须经过不断的努力、艰苦的劳动才能成功。这就是艰巨性。具体来说,艰巨性表现在两个不容易上:一是有关课题的知识掌握不容易;二是把设想制作出来不容易。(www.xing528.com)

下面举例说明一下:

在1986年天津市第三届全国青少年小发明比赛中,以祝辉为首的第20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研制的“驱蝇灵”获得了一等奖,在第三届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和科技讨论会上,此项发明又获得二等奖。

此项技术转让给某家工厂后,由工厂申请了专利权

在报上也曾介绍了“驱蝇灵”的效果:

“一小瓶驱蝇灵,打开后,放在一间关有2000只鸡的鸡舍内,不到半个小时,鸡舍里成群的苍蝇使被驱逐得干干净净。新产品经卫生部门检验,证明对人畜无害,不少厂家上门要求接产,想得到技术转让。”

祝辉等4位同学,年龄都不到17岁,他们是怎么制造这一产品的呢?

下面是关于祝辉他们制作“驱蝇灵”的一些镜头。

镜头一:

津城,七月流火,地球仿佛要被太阳烤透了。在一排散发着臭气的垃圾箱旁,4个中学生围在那里像寻宝一样朝里望着,他们时而记录,时而议论,有时还争辩几句。一连几天,这四个人总围着垃圾箱转悠。一位好奇的行人驻足相望,也伸着头向垃圾箱里面看了一下,但他看到了除了发臭的垃圾就是嗡嗡叫的苍蝇。不一会儿,带着满脸疑惑的行人便被臭气熏走了。4个被骄阳晒得汗流浃背的学生仍然围着垃圾箱站着,一个个如痴如迷的样子。

这4个人就是祝辉他们,他们在寻找苍蝇的弱点。老天不负有心人,他们发现药房里很少有苍蝇,在商店里卖化妆品的地方苍蝇也很少。这说明苍蝇不喜欢药房和化妆品散发出来的气味。

镜头二:

1984年秋,萧瑟的秋风将喧嚣了一个夏季的苍蝇赶得无影无踪了。学校实验室内笼子里的苍蝇仍在嗡嗡叫着。此时,试验小组的成员和指导老师张老师心情都格外紧张,几种刚刚合成的驱蝇剂驱蝇实验就要开始了。祝辉用微微发颤的手,把寄予最大希望的带有桔子香味的化学混合物洒在笼子里,企盼奇迹出现的几双眼睛都瞪圆了。然而,苍蝇们不大在乎这些袭来的异味,几乎没有什么反应。完了,近三个月的辛苦化为东流水。科学实验真难啊!有个同学赌气地将刚才还视为宝贝精心喂养的苍蝇笼子扔到室外,一夜便冻死了笼子里的所有苍蝇。

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失败所吓倒,心里又筹划着第二次试验的各种方案。

镜头三:

北风怒号的冬夜,尽管只有七点多钟,路上早已车疏人稀。20中学围墙外面,一个匆匆行走的人猛地听见有人在喊:“喂,同志,帮帮忙。”行人听了吓了一跳,喊声近在咫尺,却不见人影。行人心里发了毛,拔脚便走。喊声追逐着他:“同志,我们是学校的学生,被关在楼里出不去了。”听说是学生,行人才定了定神,寻声望去,只见校园内的一座楼房的窗口,闪现着两个人影。“我能帮你们什么忙?”行人问。“请您到校门口传达室告诉门卫一声,让他来开门就行。”

传达室老大爷听了行人捎的口信,老不大高兴,嘴里嘟囔着:“又是他俩,关在里面五六次了,也不长个记性,搞试验也得有个钟点呀,真是走火入魔了。”

镜头四:

从秋凉到初冬,从北风怒号到春暖花开、到三伏天,祝辉、沈庆两人课后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费在驱蝇剂的试验上了。有机化学实验是单调的,每天一下课,他俩便来到化学实验室,按照计划方案,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加热、蒸馏、中和、固化、过滤、洗涤等程序。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试验中得出的各种数据,厚厚的笔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那些厚厚的本子记载的是他们辛勤劳动、试验的数据。每天从放学后到试验结束,三四个小时是常事,挨饿,也成了他们实验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可一投入试验工作,他们便把一切又都忘记了,忘记了饥饿,忘记了时间。

几十种化学混合物都试验过了,有明显效果的有十几种,再筛选,只剩下了两三种。化学小组把这二三种混合物有计划地发给同学们、老师们,让他们洒在家中的厕所里、厨房里去试用。结果发现:一种呈淡蓝色膏状物,能散发出一股略带酸味又带有香蕉水的味道,其驱蝇效果最好,这就是以后的“驱蝇灵”。

从上面的四个镜头,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发明“驱蝇灵”的制造者们工作的艰巨性。正是这种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精神,才使他们获得了成功。

以上讲了科技小制作的四个特点,它们是缺一不可的,同时,也是不可分割的。认识和掌握了这四个特点,才有可能把小制作搞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