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种现象在第一个场合出现,在第二个场合不出现,而这两个场合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条件就是这一现象的原因。寻求这一条件的方法就叫求异法,也叫差异法。
因此,求异法就是从两个场合的差异中来寻找原因的方法。它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分别考察某种现象出现的场合和不出现的场合,在这两个场合中,其他情况都是相同的,只有一个情况不同。而且,这个不同情况不出现,某现象也不出现;这个不同情况出现了,某现象也就出现。于是可以认为,这个差异的情况,就是某现象的原因。
在《阿凡提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则:有一次,阿凡提穿着一身破旧的衣裳,去朋友家里赴宴会。朋友怕人家笑他和穷光蛋来往,面子上难看,结果在大门口就把阿凡提挡了回去。
阿凡提回家换了一套崭新而又高贵的衣服,马上又赶到朋友家去。朋友见他这次穿得整齐漂亮,立刻另眼看待,恭恭敬敬地请阿凡提坐了上座,十分客气地指着座上的好酒好菜,说道:“请吧,我的好朋友!”这时,阿凡提连忙提起衣服,把袖口对着好酒好菜,大声叫道:“请吧,我的好衣裳!”
阿凡提违反常规地请衣裳吃菜喝酒,惹得满座客人都十分奇怪。于是阿凡提就把事情的原本说了出来,使这位主人当场无地自容。
阿凡提在这里运用的就是差异法。用来说明他的朋友实际上不是请他,而是请他的衣裳喝酒吃菜的。这是一个辛辣的讽刺,然而却是合乎逻辑的推理。
差异法在科学研究中也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思维方法,许多科学发现都得力于这一思维方法的帮助。(www.xing528.com)
差异法的应用通常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因为差异法要求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与不出现的场合,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余情况完全相同。这在自然的条件下是罕见的,而在人工控制的情况下,则很容易满足这个条件。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前面提到的关于探寻“怪洞”之迷的故事,也有这样一个思维过程:
猫、狗、老鼠走进洞内,就死亡;
猫、狗、老鼠被人抱着通过岩洞,就不会死亡。
上述两种情况,其他条件都一样:猫等小动物都进入洞内。所不同的就是猫等小动物自己走进洞内和人抱着通过岩洞。而人抱着它们通过岩洞并不死亡。从这个差异也可以初步获得结论,猫等小动物自己走进岩洞时,头部靠近地面是造成它们死亡的原因。
求异法从原因存在与不存在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所以比求同法所得的结论要可靠些。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事物是十分复杂的,有时差异的条件不只是一个,因而有可能把真正的原因掩盖起来或忽略过去。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将求同法和求异法结合起来运用的方法,其结论的可靠程度将大大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