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适应能力培养,学会创造

青少年适应能力培养,学会创造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上可知,兴趣是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这首先应归功于人类的创造想象。世界上第一艘潜水艇是起于人梦想获得鱼翔海底的能耐。这种对微观世界的创造性想象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真正的创造者,应当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好奇心是激起科学家、发明家不断进行钻研与创造活动的重要品质。如伽利略对摆动的好奇心,驱使他研究,终于发现了钟摆的等时原理。

青少年适应能力培养,学会创造

达尔文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看见一种甲虫,抓起来正要仔细观察,又发现第二只,为了腾出手去抓第二只,他迅速地将手里的一只塞进嘴里,尽管甲虫在嘴里排出异常腥臭带辣的液体,他却一直也不肯放掉……

先入迷,后出奇。正由于达尔文从小有了对昆虫的感情和兴趣,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入迷境地,才有了后来《物种起源》的具有开创性的巨著的发表。正如他所说的:“一种搜集甲虫的兴趣似乎暗求了未来生活的成功。”

兴趣对科学发明至少有三种功能。

启动功能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接触和观察研究。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根本没兴趣,甚至厌烦,一接触就感到苦恼,甚至认为是一种受罪,这就做不好这件事。

◆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条件

兴趣能使人入迷,入迷的程度越深,其聪明才智也就发挥得越充分。入迷的程度与聪明才智发挥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兴趣浓一分,入迷深一分,其聪明才智就多一分。

◆以苦为乐,乐此不疲

著名物理学丁肇中教授常常在实验室连续工作几天几夜,别人问他苦不苦,他回答说:“一点也不苦,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

由上可知,兴趣是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创造力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必须重视各种兴趣的培养。

◆想象与创造

人类为什么会把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创造出来呢?这首先应归功于人类的创造想象。

请看: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从人类幻想造出飞鸟一样的翅膀开始的。

世界上第一艘潜水艇是起于人梦想获得鱼翔海底的能耐。

世界上第一个宇宙火箭送上天,是齐奥尔斯基从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得到的启示。

所以,科学家认为,想象要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是无限的。科学是从想象开始的,想象是科学的准备阶段,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说:“科学工作者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嫦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都变成现实了。”事实上科学研究和现实生活都离不开想象,从哥德巴赫猜想,到数学家陈景润的大胆设计,从工程师新颖的建筑设计,到工人按纸建筑高楼大厦,所有的创造性的劳动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

◆想象是什么

想象在创造过程中,主要有下面几种作用:

创造以想象为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意向,便不能进行创造。

想象产生假说,科学家探索事物的规律,预先在头脑中作出假定性解释,提出假说,假说就是在想象基础上产生的。

激励创造。想象激励人在科学活动中从事艰苦的工作,把它进行到底。

想象是一种形象思维,它是以记忆的表象作基础,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3岁我们的想象处于萌芽阶段,5—6岁我们的想象内容逐渐丰富,想象的目的性、独立性也明显增强,但每一个人的想象力是不一样的。

◆知识与创造

知识是创造发明的一块重要基石,但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就是创造力,两者不是一回事。

◆创造力需要知识

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知识,人们在正确观点难以形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缺乏依据,人们即使要创造发明也失去了基础,正如前苏联教育家捷普洛夫说的:“一个空洞的大脑是不能进行思考的。”现代心理学提供的材料也表明,一个人知识越丰富,神经细胞产生的突触处也越多,神经传导也越快,所以知识面广的人具有较高的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具有广阔和深远的想象力。一个中学生可以想象出分子、原子电子云,而一个现代基本粒子物理学家可以想象出强子结构、夸克模型等。这种对微观世界的创造性想象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儿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这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基础。

◆知识是创造力的基础

知识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建造创造力这一奇妙的宫殿。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作为框架结构。要让儿童掌握科学的知识结构,并能融汇贯通地予以运用,同时还要拓宽儿童的知识面。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基础上的。英国科学家泰勒博士认为:“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人,比起具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对1984年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的获奖者的调查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在小创造、小发明过程中对学科基础知识的依赖程度是33%,其他知识、经验皆来自生活实践和课外阅读,这充分说明知识是创造力的基础。

◆品德与创造

高尚的品德是做人、创业的根本规范,真正的创造者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品德——创造的灵魂

古往今来所有成就大事业者,几乎都离不开他们高尚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如果说一个人的“才”是人才的双翼,那么“德”是人才的头脑和灵魂,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才能,创造愈是出众,高尚的品德就愈加显得重要。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每当我们想起伽利略、刻卜勒、牛顿,就会想起哥白尼用天体运行说向宗教发起了进攻……遗憾的是,我们社会在提倡儿童创造的时候,对品德的要求有所忽视,以致有些发明创造的佼佼者思想品德素质不佳,不懂礼貌、不讲文明,有的甚至骄傲自大,名利熏心,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我们要教育儿童,立志创造,做勇于创造、开拓前进的一代新人。真正的创造者,应当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好奇心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与生俱有的,是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好奇而有趣地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好奇心——人类的天性

好奇心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人最原始、最单纯的感情就是好奇心。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指出:“惊奇是推动人去进行哲学思考的动力,人首先惊异所遇到的陌生事物,然后才渐渐去探索月亮、太阳、星星的变化和事物的起源。”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好奇心是激起科学家、发明家不断进行钻研与创造活动的重要品质。如伽利略对摆动的好奇心,驱使他研究,终于发现了钟摆的等时原理。巴甫洛夫对狗见食物流口水的好奇心,促使他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在正常的情况下,人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人满足好奇心的愿望也十分强烈,好奇心是开发创造力的动力。好奇心促使人们对新异事物和环境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究,是推动人们积极主动地去观察世界、发展创造力和认识能力的心理因素。据说曼哈顿计划中负责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就是因为小时候祖父给他的一块矿石,激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而爱上科学的。这对我们启动儿童的好奇心是最好的启发。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好奇心是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有兴趣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求异,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是创造性人格的特征之一。

◆思维与创造(www.xing528.com)

发展创造力的心理品质

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对具有创造力的人的心理品质进行的研究表明:思维能力是创造力发展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创造发明主要靠思维能力。

有创造力的人的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敏捷性的思维品质,这也是衡量儿童思维能力高低的标尺。

思维的广阔性,表现在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广泛地运用已有的感性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在天才人物身上,这种品质得到了高度集中的表现。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儿童积累的感性知识越多、越正确,就越容易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的概括,也越便于形成广泛的联想,从而发展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在思维的广阔性基础上,善于深入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伟大思想家都是以思维的深刻性为其特征的。实践证明,只有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才有利于培养儿童思维的深刻性。据许多研究资料证实,智力游戏和运动性游戏等对锻炼儿童思维的深刻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思维的独立性,表现在善于根据客观事物,冷静地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受传统观念束缚,能从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材料中概括和总结出正确的科学理论,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科学上勇于创新的人都具有思维的独立性。要培养儿童敢于破除迷信、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并善于独立思考。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能迅速而正确地解决问题。卓越的军事指挥员都具有高度的思维敏捷性,航空飞行员思维的敏捷性尤为突出。培养儿童思维的敏捷性,就要加强对儿童的思维训练,特别是训练儿童的速算能力,有利于培养儿童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

思维是儿童掌握知识的主要的心理过程,发展思维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核心。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就要进行思维训练,思维是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发展的。

思维训练,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七巧板燕儿图、益智图,就是益智的思维游戏。古人从小学习琴棋书画、诗歌朗诵和明代以来的珠算等,都是思维训练的好形式。古代西方希腊智者的辩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等,同样也是思维训练的好形式。

学思结合是思维训练的主要规律,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遵循了思维训练的规律。思维训练也是国外创造力培养中提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策略,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社会都对思维训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制了各种思维训练的模式,其中日本的思维训练有三大特点:一是创办专门学校:二是各行各业普遍开展“设想运动”;三是结合普通教育进行创造力培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从出生到4岁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决定时期,其中8个月~1岁,2~3岁(特别是2岁半~3岁)是这个年龄阶段发展的两个转折时期、关键时期。人的一生思维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是先快后慢。这一规律告诉我们早期智力开发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思维训练要提早,特别要重视幼儿到青少年这一阶段的思维训练,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流的规律,可以大大提高思维的能力。当思维训练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思维流。它的特征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思维高度活跃,且时间持续,在思维流发生的这段时间里,人表现为精神振奋、心情愉悦、充满信心、感受性强、自觉性高、记忆清晰、反应敏捷、联想丰富,使学习和研究的效率达到平时最高的水平。研究表明,经过思维训练,增强思维能力,经常产生思维流的儿童,是富有创造力的儿童。

记忆力与创造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大脑中的反映。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从事过的活动,都能保持在大脑中,并能回忆起来。记忆是一种复杂的过程,记忆在人的认识活动和创造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

没有记忆,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一切智慧活动、一切创造活动都成为不可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自传中说道:“即使有强烈的创造欲望,人们也总要从已有的东西出发来创造的。就我而言,最有用的资质,乃是广泛持久的记忆力。”记忆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科学发明创造必须广泛吸取前人的经验,充分占有资料。法国数学家庞卡莱认为,创造就是选择。头脑充实,记忆的东西很多,可供选择的东西也就多,反之,头脑空空,还有什么可选择的?更谈不上创造了。

实验证明,6~11岁的儿童所能记忆的数量,一般比幼儿增加一倍以上。他们对于一些具体的富有鲜明特点事物的记忆力是非常强的,童年是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

记忆是客观事物通过各种感官作用于大脑的结果。各种感官协同活动的效果明显地优于单个感官的个别活动。有人通过实践得知如下数据:单凭听觉获得知识能记忆15%,单凭视觉获得知识能记忆25%,视听结合记忆可达65%,可见发挥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眼看、耳听、口说、手写)对加强记忆是十分有利的。

记忆的方法很多,但记忆的要领是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准三条。

◆勤奋与创造

发明创造是勤奋的产儿。一个人若没有勤奋钻研的精神,只能在梦幻的天国里悠游,不会有任何的发明创造。

人们往往惊讶爱迪生一生中有那么多的重大发明,岂知他的勤奋忘我的劳动投入更令人感动。这从他发明电灯过程中即可见一斑。他经常在实验室里连续不断地工作,有时接连五昼夜未合眼。试验期间,他曾先后使用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灯泡的最长寿命才达到八分钟。他的助手有些泄气了。可是他并不灰心,从微小的天地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他坚信:做一次试验,就有一次收获。他反复进行了近2000次的试验,花了十年多时间,才发明了白炽灯。这种劳动投入所耗费的心血汗水是难以计算的。

有人问爱迪生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是不是靠天才,他诙谐地回答:“天才是什么,就是一分灵感加99分的血汗。”这话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告诉我们,科学发明,既不能依赖于天生的聪明脑袋,更不能走捷径,必须立足于勤奋,矢志不移的拼搏、追求。因为“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获得到。”鲁迅说:“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可以说,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家,之所以取得了科学成就,就是恪守一个“勤”字。勤奋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有的同学会说,因为我笨,勤奋也不会取得成绩。其实平凡与伟大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伟大出自平凡。请看:

瓦特——工人——发明蒸汽机

斯蒂芬逊——放牛娃——发明火车

肖莱马——药剂师——著名的化学家;

李春——石匠——设计赵州桥

黄道婆——童养媳——棉纺机改革家;

蔡祖泉——玻璃工——著名光源专家;

齐白石——木工——国画艺术大师;

高尔基——杂工——伟大文学家。

这些充分证明:天才并非天生之才,聪明而不勤奋者,未必成功;不聪明而勤奋者,可能成功。

立志于科学研究的青少年朋友,从小就该注意培养自己不怕困难和挫折、能吃苦耐劳的精神,长大后才能勇于攀登科学高峰。

◆信息与创造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成为比物资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对信息的搜集、储存、处理将是提高创造发明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信息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外界刺激我们感官引起感觉而获得新认识的东西。所以首先要有获得信息的能力,并逐渐地培养、锻炼我们对信息的处理和鉴别的能力。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是高度的信息化、知识化的结果。譬如电子产品罢,十几年前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仍属稀罕的东西,可短短的十来年后的今天,它不仅已经广泛地普及了,而且已是多维化的迅速发展了,多功能型、超大、超薄型等等变化发展速度是非常迅猛的,不及时地掌握它发展的动态、趋势,就会落后于时代,就更谈不上创新和发明。因此,不管任何场合,信息一定要活、新,即要获取来自“生活实际”的信息。有人认为,一个优秀的发明家同时就是信息的搜集家。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捕捉到信息呢?首先,要留心你的生活,在你的周围便有取之不尽的信息源。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现代通讯工具蕴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此外,闲谈、讲座、报告会、小册子、车内广告等等都可以获取广泛的信息,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有心,处处都有创造发明的源泉。应当强调的是,应根据需要把掌握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记录在笔记本上或做成卡片,需要时垂手可得,十分方便。否则,信息无法积累,时过境迁,只能散失,不能结出创造发明之果。就像爱迪生这样的发明天才,在研究某一课题时,也还要搜集大量有关的资料。据说他为发明灯泡,收集的资料竟做了200本笔记,总计4万页。看来爱迪生也是一位收集资料并分类整理的天才。所谓资料,只不过是原始素材。对资料还要分析理解,去伪存真。关键问题是要有打破现状的精神,否则就谈不上什么提高创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