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发声训练探索:改善嗓音职业病在传统教学中的实践

科学发声训练探索:改善嗓音职业病在传统教学中的实践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期科学发声义务培训班于2013年8月4、5日在四川省自贡市成功举办。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安排了经过培训、具备指导科学发声能力的四川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7名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协助指导,每个人指导4~5名学员。从2012年暑假期间我们在四川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班开设“科学发声与嗓音保健”培训课起,到2020年10月20日止,我们已经为大学、中学、公司等单位举办了50余场科学发声训练的专题讲座。

科学发声训练探索:改善嗓音职业病在传统教学中的实践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第一,师生面对面的直接教学,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不懂的地方可以马上提问,学生可以获得教师耐心的解答,必要时学生还可以用手感受教师发声时的肌肉运动方式。第二,教学训练反馈及时,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准确而全面,对学生在发声训练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心理问题和认识问题可以了解得很清楚,可以当场纠正错误的发声方式。传统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人性化特征,这有利于对学习者的指导。它的不足在于,一个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一节课上指导数百人同时训练。

那么,一个教师能够当面指导多少学生进行发声训练?在传统的课堂上,应该训练哪些内容?如何进行训练?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专门举办了两期科学发声义务培训班,同时在50多个专题讲座中进行了探索。

第一期科学发声义务培训班于2013年8月4、5日在四川省自贡市成功举办。此次培训主要面向自贡市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学员中,小学教师54人,中学中专教师16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4人,大学教师1人,学生1人,共计76人。此次培训时间两天,共16学时。我们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从发声器官的构成到发声训练的基本要求,再到肌肉与关节训练、呼吸训练、起声训练、共鸣训练、吐词训练乃至发声方法的应用、嗓音保健常识都进行了安排。

此次培训分为大课和小课进行。大课由笔者讲解发声的基本理论和训练要领,然后进行课堂的集中训练。小课分3个小组,笔者和两个已经掌握了科学发声基本技能、经过科学发声教学方法培训的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研究生分别带一个组,每个组的学习者为20~30人。从训练过程和效果来看,30人以内是比较合理的,超过30人,有的教师就难以展开更为细致的指导。

经过两天的教学训练,学习者有了一定收获。培训结束时,我们对此次培训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76份,收回61份,其中有56人对此次培训满意或很满意,有3人比较满意,1人觉得一般,1人未表态。可见,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很高。培训学员中绝大部分人觉得,对嗓音工作者开展规模化培训很有必要,1人觉得实施起来有困难。学员对此次培训存在问题的普遍反映是,培训时间太短,希望能延长培训时间,增加培训指导教师数量,使每个学员都有更充分接受指导、训练的机会。大家还希望,老师在讲解和训练时再适当增加理论知识,使他们更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还需要专门的文字教材和视频教材,以便今后继续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从学员中培养部分小先生,同时对学员的发声情况进行更多的点评和指导。看来,这种传统课堂的规模化训练还有不少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培训学时和教师数量问题。

经过2年多的研究,我们基本清楚了针对嗓音职业病患者的培训内容和方法,于是,我们于2016年4月至10月分4次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举办了第二期科学发声义务培训班。此次培训减少了受训人员数量,只针对嗓音职业病患者,同时,延长了培训周期,给学员更多的消化吸收时间,总学时仍为16学时。我们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利用微信公众号“杨小锋科学发声训练”发出通知,招募有嗓音职业病的患者30人,实际参与训练人数为40人。学员中大学、中学和小学教师有26人,电视台专业主持人3人,其余人员为公司营销人员、记者、律师、政府机关窗口部门工作人员、银行职员等。

此次培训的学员中,慢性咽炎患者有18人,声带小结2人,声带小结术后发声困难1人,其余患者主要存在声带肥厚、声带充血、发声无力、发声不能持久等问题。在嗓音表现上多为声音嘶哑、沉闷,缺少光泽,少数为声音尖锐。

由于此次受训学员为嗓音职业病患者,他们的发声方法多有问题,所以需要更精细的训练指导。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安排了经过培训、具备指导科学发声能力的四川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7名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协助指导,每个人指导4~5名学员。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效果很好。(www.xing528.com)

为了保证训练效果,我们在训练时间上做了这样的安排:第一次课和第二次课之间间隔一周,进行科学发声的基础性训练,内容包括简单的嗓音生理基础知识,肌肉关节的训练,呼吸的训练,气声匹配模式训练。第三次课与第二次课之间间隔两周,第四次课与第三次课之间间隔4个月。第三次课主要是复习第一、二次课的内容,增加了共鸣调节训练内容。第四次课在复习前三次课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吐词的训练和声音变化能力训练,适当练习了弱控制技巧。从学员们的训练总结看,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也是有效的。

为了方便联系和跟踪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我们组建了微信群,有专人管理,学员有问题可以通过微信群反馈。这比连续上两天,缺少后续跟进管理的第一期培训班的训练效果要好很多。当然,这种培训效果跟1个教师指导的学习者人数较少也有关系,还可能跟学习者解决嗓音疾病的强烈愿望即学习动机等因素有关。

此外,我们还通过讲座形式探索了传统课堂发声教学讲座培训中的一些问题。从2012年暑假期间我们在四川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班开设“科学发声与嗓音保健”培训课起,到2020年10月20日止,我们已经为大学、中学、公司等单位举办了50余场科学发声训练的专题讲座。例如在四川省教育厅举办的四川省诵读骨干教师培训班,四川省高师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四川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班,湖南省高师培训中心举办的湖南省高校教师教学艺术培训班,四川师范大学新进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班,成都师范学院国培计划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班,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新进专任教师培训班,四川轻化工大学举办的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普通话培训班,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中职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骨干教师工作坊,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新进教师培训班,中国工商银行“烛光计划”乡村教师培训班,成都市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培训班,重庆龙门浩职业中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兰州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广东中山市实验中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河北张家口第五中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河南郑州市经开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名师培训班,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培训班,江苏扬州市中小学教研员培训班,安徽蚌埠市淮上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福建晋江市侨声中学教师培训班,全国海关系统兼职培训师培训班,川西监狱民警教师培训班,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兼职教师培训班,通威集团公司主持人、营销人员培训班等开设发声讲座,总听课人数达到8 000余人,讲座时长一般为90到180分钟。

通过这些讲座的培训实践我们发现,学员急需的是如何科学发声,他们普遍对理论的兴趣不大,只想学会怎么科学发声,不太关注为什么要这么做。据此,我们认为,此类讲座式培训的教学应该是:发声训练中的核心层次内容,包括打牙关、凹舌头、狗喘气、气泡音、呼吸训练、哈气ɑ音、虚声ɑ音,实声ɑ、o、e、i、u、ü,弹发音节训练,朗读双音节、四音节词语、古典诗词等,技能涉及相关肌肉的放松与运动能力、颌关节的开合能力、呼吸控制、气声匹配、共鸣调节技能等。由于时间短,吐词技能、变化声音的技能,以及唇舌的力度与韧性无法练习。

讲座式培训,主要目标是让学习者建立科学发声的基本意识,初步体验科学发声的方法,尝试找到气息支撑发声、气声平衡、气息和声音贯通的感觉和方法。此外,科学发声讲座培训,学生数量最好控制在100人左右,若超过150人,教师就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员,课堂控制的难度也会很大,难以保证教学效果。由于发声训练时学员积极性很高,他们一练习就停不下来,课堂上如果没有为教师配备话筒等扩音设备,讲座教师调控课堂的难度就会很大。讲座结束后,如果能为学员配备相应的发声教学视频,更有利于学员课后的训练与提高。

从2002年起,我们还在四川师范大学多个年级的学生中开设了教师发声艺术课程,探索在师范院校进行科学发声的职前培训方法。该课程为任意选修课程,主要为师范类专业有志于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开设,人数一般没有超过100人。周课时2节,开设一个学期,16周,共32学时。由于是一门完整的课程,就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教材选用笔者编著《教师发声训练教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的发声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一些爱好发声学习的学生能坚持晨练,效果显著。

从上述几种类型的传统课堂教学情况看,教学效果最显著的是开设一个学期,持续4个月的总课时32节的大课堂教学,其次是延续数月,总学时16节的针对性训练课,再次是集中2天时间开设的训练课,最后是讲座式培训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