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发声训练探索成果

科学发声训练探索成果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行发声器官的专门训练,目的是为发声做好肌肉、关节的准备,使它们在发声活动中能够自如运动。气息是发声的动力,所以科学发声训练要重点练习气息。这是为表达而发声的理念在训练中的体现。(二)科学发声训练的微观内容科学发声训练的微观内容,是指发声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每个章节、阶段甚至是每一次训练的内容。在系统训练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存在的发声问题进行发声内容的设计。

科学发声训练探索成果

(一)科学发声训练的宏观内容

科学发声训练的宏观内容,是指科学发声训练究竟要练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它不是指具体某次、某个阶段的训练内容。这些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练发声器官。包括发声用的一些肌肉、关节的训练,比如腹肌、膈肌、双唇、舌头、软腭、面部肌肉、颌关节的训练等。进行发声器官的专门训练,目的是为发声做好肌肉、关节的准备,使它们在发声活动中能够自如运动。训练中要注意结合不同发声阶段的目标要求,进行发声器官的使用练习,比如结合丹田控制力度的训练需要,进行腹肌的锻炼,结合共鸣和吐字归音练习的需要,进行颌关节的开合练习等。

第二,练气。气息是发声的动力,所以科学发声训练要重点练习气息。这可以是单纯的呼吸训练,也可以是带上字音的呼吸训练,还可以是以语句、段落、篇章为单位的呼吸训练。练气,要练习吸气的深度、密度、呼吸的均匀度、呼吸的通畅度、呼吸的灵活度和气息使用的节省度。科学发声的呼吸训练,从呼吸方式上看,要重点掌握胸腹联合式呼吸的要领,能够做到自如地运用这些要领进行口语表达。

第三,练声。就是结合着呼吸进行的声音训练,目的是建立良好的气息和声音的平衡关系。可以结合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进行训练,也可以结合语句、绕口令古典诗词、文章段落、某些篇章进行训练。练习时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先练好扎实的中音,再进行不同色彩、高低、强弱的声音变化训练。

第四,练字音。练习汉字的发音,主要是进行字音的清晰度、优美度和流畅度训练。练字音,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练单个的字音,应该是在能读好单个字音的基础上,更多地进行双音节词语、多音节词语、绕口令、文段、古典诗词和篇章的训练。通过练习,既要掌握没有进入语句环境的字词的静态吐送技巧,更要具备在语句、段落和篇章中的动态吐词的本领。这也是动态发声理念在训练中的体现。

第五,练表达。科学发声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让职业嗓音工作者能够正确地使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读和说,因而在科学发声训练中还要练习运用优美的声音进行口语表达。初学科学发声,主要是练习前面四项内容,待用气发声的技能基本掌握,字音练习的基本功已经比较扎实,就应该转入表达训练,做到为表达而发声。通过不同场合、不同情感、不同节奏类型作品的表达训练,提升嗓音的弹性,增加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具备自如发声、情声和谐、持久发声的能力。这是为表达而发声的理念在训练中的体现。

(二)科学发声训练的微观内容

科学发声训练的微观内容,是指发声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每个章节、阶段甚至是每一次训练的内容。

1.科学发声训练微观内容设计的依据

(1)生理学依据

科学发声是各个发声器官协同运动的活动,设计训练内容时,要充分考虑符合发声器官运动的规律。在日常口语发声中,人们发声用的肌肉、关节的运动是比较协调的,但是由于科学发声对声音的要求更高,既有的平衡已经被打破,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重构一种平衡。所以设计发声训练的内容,首先要考虑发声器官的改造性训练内容,这种训练从一开始就要有,需要长期坚持。这是对发声用的“硬件”的训练,符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通常应该安排口部操、颌关节训练、呼吸肌肉的训练等。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教师在为学生设计训练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学习者为自己设计训练内容时,最好是在发声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另外,设计发声训练的其他内容时,要考虑发声器官的承受能力,比如在初学阶段,练习的内容不能太多。设计训练内容时,还要注意能否充分发挥发声器官的协作发声效能问题。

(2)教育学、心理学依据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不同阶段训练的进展情况不一致,教师在为学生设计训练的具体内容时,既要考虑进行发声技能的系统训练,也要注意因材施教的问题,即不同学生的训练内容既有相同的一面,也要有不同的地方。比如,发声前的放松训练,包括了身体和心理的放松,身体的放松除了躯干、四肢的放松,还要注意面部的放松。有的人身体比较僵硬,就要让他做活动全身的放松训练;有的人只是喉部紧张,就要让他多活动脖子,适当叹气,放松放松;有的人一做发声训练就心理紧张,教师就要从心理上开导,并辅以身体的放松、叹气等训练。单是这一个放松训练,内容就有很多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也会出现不同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教师要因人而异,调整教育的方法。

在系统训练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存在的发声问题进行发声内容的设计。训练内容设计还要遵循学习的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比如,通常是学生掌握了静态吐词的基本技能后再进行动态吐词技能训练,所以往往是双音节、四音节词语的朗读技能掌握之后,再进行语句中词语的吐送训练。

(3)语音学依据

汉语普通话语音学已经建构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设计具体的发声训练内容时,要以语音学理论为指导。由于一开始的发声训练需要进行强控制训练,发声要夸张,为了使声音发得响亮、通畅,往往在选择音节时,最好选择声母是擦音、塞擦音的音节。普通话的擦音声母有f、h、x、s、sh、r,这些音的本音[1]发音时两个发音部位没有完全闭塞,中间留有一条窄缝,容易使学习者感受到气流的通畅。其中r是浊音声母,发本音时声带要颤动,所以,初学者在发带这个声母的字时喉部容易着力,更重要的是,这是个翘舌音,南方人学起来有难度,会纠结于翘舌不翘舌的发音问题,所以带这个声母的字词,最好不出现或少出现在有声训练的初期。许多南方人s、sh不分(其实北方方言区也有很多人分不清楚,比如东北人和西南官话区的人),开始的发声训练中就出现这两个声母,也容易分散学习者的发声注意力,最好不用带s、sh的音节。剩下的三个声母中,h最有利于发音,特别是发hɑ音,与生活中的“哈哈大笑”很像,用h声母是最佳的初始有声训练的声母。

刚开始做有声训练时,韵母要使用有一定开度的前元音或者带ɑ韵母,比如ɑ、ɑi等,由于它们在发音时口腔有一定开度,比较方便气流和声音的外送。相对而言,ɑi韵母更有利于初学者,因为,ɑi是从ɑ滑向i的,是从低元音滑向高元音,开始发音时有较大的开口度,收尾时口腔开度变小,很有利于声音的集中、响亮。把ɑi与h组合,便于把字音发得响亮、通畅。u是一个舌头隆起的部位偏高、偏后的后高元音,往往找不到声音的亮点,刚做有声训练时,最好不要练习这个音。其实,o、e也是后元音,在做寻找声音的通畅、响亮感觉的训练中,最好也不用这两个元音。发这些后元音,用发得较好的其他元音比如ɑ来带一下更好。(www.xing528.com)

初学弹发音节训练时,声调用去声(第四声)比较合适,因为发去声时方便气息用力,利于声音的响亮,比如弹发音节h、hà、hài。

当然,掌握了容易发的一些音的发声技巧后,也要练习那些不太容易发的音才行,这样才能保证全面掌握声韵调系统的发音。

此外,由于个体的差异,可能有的人发某些音比别人更容易或更困难,因此也不必拘泥于上述建议。

(4)发声学依据

发声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活动,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振动系统、共鸣系统、吐词系统的和谐运动。前文已述,气息是发声的动力,是声音发出的重要基础,因而,气息的训练要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气息的训练要注意吸入气息的深度、密度,以保证气息的数量和肺内气息的压力;要注意呼出气流的均匀,以确保呼气的稳劲;要抓住丹田对气息的控制力度,放松喉部,打开共鸣腔体,保障气息的畅通;要能灵活运用气息,使其满足各种不同表达对于气息的要求。若以发出明朗扎实响亮声音为训练目标,则要重点练习胸腹联合式呼吸。

声带的闭合方式以轻松闭合状态最能使发声活动持久,也有利于音色变化。软起声的声门闭合正是这种状态,因而宜多练习软起声。为找到正确的软起声技巧,不妨先从虚起声训练开始。

声音的响亮和美化,需要运用共鸣调节的技巧。其中,发声通道的打开,即各主要共鸣腔体,特别是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的通畅尤为重要。另外,声音位置——声位,即声音送到头部(多数时候在面部)的位置,同样很关键。要使声音更明亮一些,则应加大口腔共鸣,适当增加上部共鸣,声音位置就要前移,比如使声音送达硬腭前部;声音色彩需要暗一点,就要把声音位置适当后撤,比如将声音送达软硬腭交界处甚至更靠后的地方。此外,声音要厚实、低沉,则要适当降低喉头,气息下沉,增加下部共鸣,必要时改用腹式呼吸。

吐词有静态吐词和动态吐词的区分,要遵循各自的规律。要在扎实掌握静态吐词基本功的基础上,着重训练动态吐词。

2.本书对科学发声训练微观内容的具体设计

我们通过长期的教学、训练与探索,在学习有声语言艺术发声的理论与方法,借鉴声乐艺术、戏曲演唱发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比较系统,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简易的科学发声训练方法,本书根据前述理论对训练内容进行了具体的设计。

(1)科学发声训练内容的系统性设计

根据上述发声内容设计的依据和我们多年的教学训练实践探索,在结合有声语言艺术发声和歌唱发声方法的基础上,我们把科学发声训练的内容设计为37个微课,训练内容涵盖肌肉关节改造训练、呼吸技能训练、起声方式训练、气声匹配模式训练、共鸣调节训练、吐词技巧训练和变化声音的能力训练,训练进度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重在扎牢基础。每课分为训练要领讲解、容易出现的问题及纠正方法、拓展练习等内容,系统性较强。多数课文配有相应的音视频,有本书作者的示范,不易通过示范看清楚的内容,比如凹舌头等配有图片,学习起来比较直观。在面授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学习者可以一边收听观摩音视频一边学习,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认真阅读课文,把文字讲解和音视频示范结合起来学习。

尽管这37篇课文的前后关联度很高,但也可以根据训练者的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些技能来训练,比如,呼吸问题比较突出的人,可以多学习狗喘气、胸腹联合式呼吸的课文,声门闭合不好的人可以多练习气泡音,发声已有一定基础但弱控制做不好的人,可以多学习弱控制部分的内容。

(2)科学发声训练内容的层级性设计

为了适应不同时间、对象、场合训练的需要,我们在设计这套发声方法时,充分考虑了训练内容的层级性问题。

我们把37篇课文中的内容分为核心层和外围层。核心层是必须进行的最为基础的内容,包括打牙关、凹舌头、气泡音、狗喘气、呼吸训练等,发哈气音、发虚声ɑ、发实声的ɑ、o、e、i、u、ü,弹发音节训练、唇舌肌肉训练等。如果能把这些练习做好,发声训练最基本的技能就初步具备了。

37篇课文中除了上述的内容,剩下的都是外围层的内容。外围层的课文内容偏重声音的变化,比如有关声音的高低、强弱、虚实、松紧、快慢变化训练和说话训练的课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