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呼兰河传》读后感:开拓写景新视角

《呼兰河传》读后感:开拓写景新视角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我们想了解作家的童年,那就一定要读《呼兰河传》。《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茅盾这么评论《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北方的一座普通小城。《呼兰河传》共七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写20世纪20年代这座小城的样貌、风俗、人以及故事。孩子式的语言,也是《呼兰河传》语言方面的一大特色。难怪茅盾评说《呼兰河传》是一首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开拓写景新视角

如果我们想了解作家的童年,那就一定要读《呼兰河传》。

在语文书中,你见到了《祖父的园子》,那个明晃晃的、自由自在的园子,那对神仙般逍遥快活的爷孙俩……

《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茅盾这么评论《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如诗,如画,如歌。

你真应该读读这本书。

呼兰河,北方的一座普通小城。《呼兰河传》共七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写20世纪20年代这座小城的样貌、风俗、人以及故事。

第一章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第二章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虽是一座普通小城,作者却能将它描绘出不同的味道,即使是东二道街的大泥坑,也悲悲喜喜,吸引着读者:而且东二道街上有大泥坑一个,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附近的人家,就要吃它的苦头,冲了人家里满满是泥,等坑水一落了去,天一晴了,被太阳一晒,出来很多蚊子飞到附近的人家去。同时那泥坑也就越晒越纯净,好像在提炼什么似的,好像要从那泥坑里边提炼出点什么来似的。若是一个月以上不下雨,那大泥坑的质度更纯了,水分完全被蒸发走了,那里边的泥,又黏又黑,比粥锅糊,比糨糊还黏。好像炼胶的大锅似的,黑糊糊的,油亮亮的,哪怕苍蝇蚊子从那里一飞也要黏住的。而发生在大泥坑中的又热闹又凄凉的故事,更是叫人读着读着就笑了,笑着笑着不是轻松了,而是沉重了。

第二章开篇,作者是这样写的: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由此可见,第二章的内容是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即一些民俗活动。这些活动,因贫穷凄凉更显热闹非凡,因卑琐平凡更觉盛况空前。呼兰人的婚嫁丧娶、迎来送往、神鬼传说也都在这“盛举”里热闹且凄凉地存在着。

第三、四章是“我”的童年。尽管“我”讨厌祖母,尽管“我”的家很荒凉,“我”家的院子也很荒凉。可这荒凉里分明有许多明媚与温暖,其中最温暖最明媚的就是“我”的祖父: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祖父就是个老小孩,童心未泯: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这样的小伎俩一次又一次: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地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像第一次演似的。祖父的宠爱使“我”在荒凉院子的童年如此美好。“我”与祖父: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祖父带“我”在小花园里锄草,烤溺死的小猪小鸭给“我”吃,“我”走不动了祖父就背“我”……这些事情,都如太阳光,明晃晃的,金灿灿的。(www.xing528.com)

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作者依旧以孩子式的语言,以不浓不淡、不冷不热的笔调,以近乎客观的描写刻画着这些人的凄苦与沉重。比如写冯歪嘴子的小孩子:那孩子到了七八个月才会拍一拍掌,其实别人家的孩子到了七八个月,都会爬了,会坐着了,要学着说话了。冯歪嘴子的孩子都不会,只会拍一拍掌,别的都不会。

冯歪嘴子一看见他的孩子拍掌,他就眉开眼笑的。

他说:“这孩子眼看着就大了。”

越客观,越是透心凉,这就是萧红的特色。

这本书,能带给我们许多的写作启示。茅盾评说这本书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既是画,就要有形,有色。很显然,作者用文字描形着色的功夫很是了得。“形”从何处来?描摹对象的样子,当然是描“形”。而更好更直观的“描形”方法是用名词。萧红在文字里用到了大量的名词,比如:花一盆一盆地摆在花架子上,石柱子、金百合、马蛇菜、九月菊都一齐地开了……她耐心地把这一样一样的东西呼名道姓地写出来,不就像把一样一样的东西画在了纸上、摆在了读者面前吗?作者在描写时,用到了大量的表颜色的词语,比如:花园里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那满天红彤彤的,那满天金黄的,满天绛紫的,满天朱砂色的云彩,一齐都没有了;八月的天空是静悄悄的,一丝不挂。六月的黑云,七月的红云,都没有了。一进了八月雨也没有了,风也没有了。白天就是金黄的太阳,夜里就是雪白的月亮……色彩,在萧红的文字里,随处可见。这些颜色,让文字如画,让读者读文如睹画,身在其境,妙不可言。

孩子式的语言,也是《呼兰河传》语言方面的一大特色。孩子式的语言,就是带着孩子气的天真、幼稚、没心没肺和随心所欲的味道的语言。整部作品,几乎都是这样的语言风格。比如: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这些孩子式的文字,仿佛孩子在朗朗地讲述,这讲述轻松自由,还带着音乐旋律美。这讲述的腔调如此轻松,这故事的内容如此沉重,这巨大的反差构成两个字——“凄婉”。难怪茅盾评说《呼兰河传》是一首凄婉的歌谣。

还有她将写实与写意、象征与暗示、反讽与幽默熔为一炉的写作技巧,她的比喻、拟人特色,她的许多许多,都是《呼兰河传》给我们的宝贵的阅读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