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认识图形的起始课,突破策略分析与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认识图形的起始课,突破策略分析与教学方法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节课是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起始课,学不好这节课,对后面的学习将有很大的影响。突破策略一、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1.摸一摸,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小学数学第一年级:认识图形的起始课,突破策略分析与教学方法

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由几何体到几何体上的面,再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从“体”抽象出“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让学生经历由几何体到几何体上的面,再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而且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节课是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起始课,学不好这节课,对后面的学习将有很大的影响。

难点分析:一年级学生对几何体的认识是有一定基础的,但对面的认识是很模糊的,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用“体”表达,什么时候用“面”表达一个几何图形。难就难在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不高,还没有完全建立这种由体到面的表象。

突破策略

一、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1.摸一摸,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课上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等。先请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学生不认识的由教师介绍。教师介绍时,注意不要提三棱柱这个概念,介绍它的特征即可。告诉学生这些物体都有各种各样的面,请学生摸一摸各个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并让他们交流,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会“面在体上”。

2.画一画,建立表象“面从体出”。

我们要想得到它的其中一个面怎么办?学生会说可以把这个面紧贴在纸上沿边描下来,还可以印下来。这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将找到的平面图形“留”在纸上,在纸上画或印出自己刚才摸的面,体会“面从体来”。

3.摆一摆、想一想,体会体、面之间的关系。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几何体,用手中的小棒搭建这个几何体(这里是可以连接的小棒),再用手中的彩纸把这个几何体的各个面粘上。完成后同桌互相欣赏并交流。

请学生闭上眼睛,把学过的图形像放电影一样在大脑里过一遍,教师说到哪种图形,学生就想哪种图形。(www.xing528.com)

以上几个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的形状特征的感受,帮助他们在头脑里形成了这些平面图形的表象。

二、在体会中学习,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源于生活。

1.请同学们说出在自己家中的哪些物体上能找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请同学们说出从身边的哪些建筑物上能找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3.请同学们说出从你哪些心爱的玩具中能找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我们从简单的物体上就找到了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平面图形都是附在立体图形之上的,没有独立存在的平面图形。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且实践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推动抽象的发展。

三、和同伴合作设计一个图案,说一说用到了哪些图形

让学生用学过的图形和同伴合作拼出一个图案,贴在白纸上,起一个名字,再把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说一说用到了哪些图形。最后请学生用这些图案装饰教室。

这个活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要相信,学生是有很强的创造力的,他们都有一种善于动手表达思维的习惯,喜欢用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数学情感。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对于学生的作品,教师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肯定。

突破反思

平面图形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中需要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同时,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为此,无论是平面图形的引入,还是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教师教学时都需要精心设计大量的操作活动,以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要想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就需要通过大量的活动去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整体到局部,从实物到模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经历“直观—抽象—再创造”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