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
重点:组合具体情境,探索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过程中培养数感,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教学6,5,4,3,2 加几的计算方法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依据学过的算式进行推算的方法。这一内容能很好地突出学生思考的过程,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作用,是对“凑十”方法的一种灵活运用和提升。
难点分析: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因为它渗透了更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数的分与合”的思想、“转化与变换”的思想、“凑整”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指引下产生的方法。
突破策略
一、结合具体情境,探索6 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情境图(图略)。教师鼓励、引导学生看图,交流并完整地说出图中所有的数学信息,如原来有6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了5只。根据数学信息再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会提出“一共有几只小鸡”的问题。如果提出的是减法问题,也应给予鼓励。
2.结合“一共有几只小鸡”的问题来探索计算方法。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鸡?用什么方法计算?请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因为学生有了9 加几、8 加几的经验,解决“6+5=11”的问题就很容易。重点要引导学生交流:你是怎么算出得数是11 的?能清晰、有条理地把自己的算法介绍给大家吗?能够做到让大家听明白吗?
3.汇报算法。学生可以把5 分成4 和1,利用“6+4=10,10+1=11”的方法解决;也可以把6分成1 和5,利用“5+5=10,10+1=11”的方法解决。帮助学生理解“凑十”算法的灵活性和简洁性。
二、脱离实物,出示四个算式,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www.xing528.com)
解决5、4、3、2 加几的问题,不提倡学生用“凑十”的方法,而提倡将5、4、3、2 加几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内容,目的是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让他们初步体会“转化”的思想。
1.出示四个算式:5+7=,4+8=,3+8=,2+9=。这几个算式都是小数加大数的口算,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在没有实物图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口算方法。
2.在小组交流的同时,引导学生算出7+5,8+4,8+3 和9+2 的得数,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计算小数加大数的算式。如果有学生用“凑十”的方法计算,也是可以的。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小数加大数的算式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想大数加小数得多少,推算出得数。注意让学生口述思考过程。如计算5+7 时,引导学生想:7+5=12,所以5+7=12。让学生在理清思路、熟悉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用加法表,提高20 以内数的加法计算正解率,发展数感
1.把加法表填写完整(如图1)。学生填写加法表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巩固20 以内数的加法算法的过程。
图1
2.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在把加法表补充完整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并进行交流。这样的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感受算式之间的联系,进而发展数感。教师引导时给出思路,比如,横着看,第一排的算式的得数都是11,它们的第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少,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多。这里观察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算式中所存在的规律也是丰富的。但无论是规律的发现还是规律的描述,对学生来说都是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时,要用好这一素材。
突破反思
本节课是20 以内进位加法的最后一课。在这一课,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凑十”的策略解决计算中的问题,在凑十时尽量“拆小数,凑大数”,也可以引导学生是利用哪个学过的算式来推算的。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由于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的差异,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解法。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通过问题解决,激发他们对计算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