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一年级:加减混合计算分析与教学突破

小学数学一年级:加减混合计算分析与教学突破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难点重点:会正确进行10以内的加减混合计算。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学习10 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重点内容,它和计算的学习有机相融,是学生学习的一条主线,这不仅是一条知识的主线,也是一条能力的主线,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同伴间模仿说一说,注意要求不要过高,目的是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今天学习的算式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都叫加减混合算式。

小学数学一年级:加减混合计算分析与教学突破

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进行10以内的加减混合计算。

难点:会交流生活中具有混合行为的情景。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学习10 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重点内容,它和计算的学习有机相融,是学生学习的一条主线,这不仅是一条知识的主线,也是一条能力的主线,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难点分析:在一个算式中同时出现“+”“-”的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一个情境里既有增加,又有减少,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加减混合的组合型情境图本身比单一的情境图要复杂,学生对图中原有物体个数很难搞清楚。

突破策略

一、利用生活中的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运算顺序

1.出示情境图(如图1,见下页)。模拟演示情境图,或利用动态的形式呈现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意义。先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进行上车和下车的情境表演,同时用课件演示上车和下车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和感悟上车时原有的人数就要增加,下车时原有的人数就要减少,现在车上还有几人就是要用原来的人数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算式中既有加又有减,体会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最后鼓励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再现故事情境,结合情境图边摆边说,把摆出学具的每一部分与乘车的情境结合起来,也可以同桌两人合作进行边摆边说的活动。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语言、操作、模拟等不同的方式交流,收集情境中的具体信息,并学会数学思考。

图1

2.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列式解决问题。学生在理解情境的基础上列出算式“9+1-5=”“9-5+1=”,再次结合情境图说一说所列出的两个算式的含义,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www.xing528.com)

3.探索算式“9+1-5=”“9-5+1=”的结果。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以及每一步的意思,以加深他们对加减混合运算的认识。最后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明确:先算出“9+1”的得数“10”,同时出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的顺序和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算第二步时,注意提醒学生思考用哪个数减去5,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步要用第一步的得数减去“5”,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4.联系拓展,总结提高。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如小明原来有6 个玩具,送给了表弟2 个,爸爸又给小明买了3 个,小明现在一共有几个玩具?同伴间模仿说一说,注意要求不要过高,目的是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二、运用情境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

1.出示情境图(如图2),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组合型情境图。提出问题: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并在交流中学会数学思考。最后明确情境图所包含的信息:原来池塘里有6 只小鸭,又有3只小鸭准备跳入池塘,过了一会儿,有4 只小鸭上岸了。

图2

2.引导学生想一想,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只要解释得合理,都要给予肯定。最后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提出:池塘里现在还有几只小鸭?

3.在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列式解答。小组合作,列出算式“6+3-4=”。学生自主探究算法,教师组织交流,注意提供反例,强调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如计算“6+3-4=”时,若先算后面的3 减4,就不够减了,显然就出问题了。

4.组织学生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今天学习的算式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都叫加减混合算式。运算顺序和连加、连减一样,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培养学生小结的习惯。

突破反思

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要求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算式的实际意义与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支撑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通过模拟、演示、交流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去,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学生掌握的效果如何,要看学生能否结合具体情境说明一道加减混合算式所表示的具体含义;或者根据情境,学生能否编一个数学小故事,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并能列式解答,或者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原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