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10 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
难点:会交流生活中具有连续行为的情景。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连加、连减运算,是学生学习10 以内的加减法的最后内容,是今后学习20 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从一步计算的问题过渡到两步计算的问题的起始,地位非常重要。
难点分析:三个数之间的运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两步计算才能得到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学生容易忘记第一步的结果,或者看不到第一步的结果而导致计算错误。
突破策略
一、联系情境认识连加、连减式题的含义及运算的顺序
1.理解连加算式的含义及运算的顺序。
(1)出示情境图(如图1,见下页)。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有三个人在踢毽子,其中,小红踢了5 个,小力踢了2 个,小芳踢了3 个。想一想,根据获取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交流后,明确:他们三个人一共踢了多少个?在理解问题时,要让学生明白,要求三个人一共踢了多少个,就是把三个部分合起来,这时候的加法算式中就有3 个加数了。
图1
(2)借助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解问题。鼓励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同桌两人一人报数,一人摆学具,把摆出学具的情境与踢毽子的情境结合起来。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演示情境,理解连加的实际含义。
(3)列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列出算式“5+2+3=”,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每一步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并注意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填在标线的下面。
(4)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连加的实际含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说一说“5+2+3=”解决的是什么实际问题。学生若有困难,教师可示范举例说明。
2.理解连减算式的含义及运算的顺序。(www.xing528.com)
(1)出示情境图(如图2,见下页)。先出示图2 中的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再依次出示第2、第3 幅图。最后让学生把三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师生交流后明确图意:鸟窝里原来有9 只小鸟,飞走了2 只,又飞走了3 只,鸟窝里现在还有几只小鸟?
图2
(2)组织学生表演情景剧,重点体验“飞走了……又飞走了……”这一连续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鸟窝里现在还有几只鸟要从原来的9 只鸟里减去两次飞走的只数,也就是要减去2 个数。帮助学生理解连减的含义:连减就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再去掉一部分。
(3)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列式“9-2-3=”,并结合情境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画面理解连减的计算顺序:应先减第一个数,算出前面两个数相减的得数后才能再减第二个数。要特别强调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减,切实解决学生计算第二步时不知道谁是被减数的问题。
二、通过动手操作,在拼摆学具中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1.根据摆的过程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1)教师边说学生边摆,先摆4 根蓝色小棒,再摆3 根红色小棒,再摆2根紫色小棒(如图3)。提出问题,这三次我们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图3
(2)先摆10 个五角星,圈出3 个,再画掉5 个(如图4,见下页)。根据操作的过程提出问题,最后还剩下几个五角星?
图4
2.根据摆的过程说算式,并说出相应的计算过程。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列出算式“4+3+2=,10-3-5=”。让学生再次通过学具的拼摆,说说计算顺序:计算连加、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算前两个数,然后再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
突破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根据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用语言、操作、模拟等不同方式进行交流的能力,体会算式的具体含义,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解释算式和结果的具体含义。在计算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算式下面的标线说说应该先把哪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哪两个数相减),从而初步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受一年级儿童年龄特点的限制,教学时还要注意分散难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