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5以内加法计算方法,提供原型支撑,理解加法意义

探索5以内加法计算方法,提供原型支撑,理解加法意义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难点重点:探索得数在5 以内的加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好5 以内的加法还能为今后学习10,20 以内的加法提供原型支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加法的意义,也就是合起来的意义,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加法来表示。5 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起点,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遇到或经历过这些原型,只是不知道这些现象都可以用加法来表示。

探索5以内加法计算方法,提供原型支撑,理解加法意义

重/难点

重点:探索得数在5 以内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在丰富的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法的意义。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得数在5 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学习运算的起始。这部分内容在数与计算系统中具有独特的基础性地位,对学生进一步形成计算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掌握好5 以内的加法还能为今后学习10,20 以内的加法提供原型支撑。

难点分析:加法运算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刚入学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运算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同时加法本身还蕴含着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

突破策略

一、利用丰富的具体情境,理解加法的意义

对于加法的学习,理解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多个不同的情境,逐步抽象出数学算式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体现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教学时可参考下列情境。

情境1:王奶奶家养了1 只母鸡和4 只可爱的小鸡。面对这一场景,学生很容易想到“王奶奶家一共养了几只鸡”这个问题,并能体会到1 只母鸡和4 只小鸡合起来就是一共的只数。这样就可以引出“1+4=5”,使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意义。

情境2:跳绳是学生们喜欢的体育运动之一,有2 个孩子在摇绳,3 个孩子正准备跳绳。面对这一喜欢的场景,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想到“跳绳的一共有几人”这个问题,还有的同学会想到“参加跳绳的男孩有2 人,女孩有3人,求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也就是把摇绳的2人和跳绳的3人合起来就是跳绳的人数,或者把2 个男孩和3 个女孩合起来就是跳绳的人数。这样就可以引出“2+3=5”,学生从中领悟到加法的意义。(www.xing528.com)

情境3:张大爷家种了两棵丝瓜,采摘了两根丝瓜,还有两根没有采摘。这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很容易想到“张大爷家一共结了多少根丝瓜”这个问题。结合场景图,学生明白已采摘的2根和还没有采摘的2根合并在一起,求一共结了多少根丝瓜,用加法计算,理解了加法的含义。

情境4:坐校车上学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了。在植物园站有3 名同学从前门上车了,2 名同学从后门上车了,学生就会想到“在植物园站上车的一共有几名同学”这个问题,也就是把从前门上车的3 名同学和从后门上车的2名同学合起来就是上车的人数。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进一步说明:把3 名同学和2 名同学合起来,这个“合起来”的过程可以用加法表示。然后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3+2=5”,介绍加号,并带领学生读一读算式,最后让学生看着算式再说说它的含义。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加法的意义,也就是合起来的意义,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加法来表示。为学生多找一些生活中的加法原型,沟通加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加法的理解。

二、运用数学活动强化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开展数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时,学会如何进行思考,并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从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可以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如3 人跳绳,2 人摇绳,求一共有几人跳绳用加法计算,算式是3+2=5(人)。也可以演一演,说一说。

2.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如1 只母鸡和4 只小鸡,求一共有多少只鸡用加法,可以用点分别表示1 和4,求一共有多少个点用加法计算。

突破反思

加法就是把两个数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原型,如合并、移入、增加等。5 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起点,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遇到或经历过这些原型,只是不知道这些现象都可以用加法来表示。教学的重点是引领学生学习和理解加法的实际含义,即合起来的意义,教会学生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加法来表示。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必强调一致,不同算法是不同思维发展水平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