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聆听的类型及其对情感的影响

音乐聆听的类型及其对情感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让我们来梳理一下音乐聆听的各种类型。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对音乐聆听中的激情状态进行了批判,甚至认为音乐美学对情感型聆听状态进行研究也是不可取的:“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迄今为止,差不多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它不去探索什么是音乐中的美,而是去描述倾听音乐时占领我们心灵的感情。”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明确秉持音乐自律论的汉斯立克,都无法回避音乐中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的事实。

美国音乐家格什温这样说过:“音乐能够使人清醒,令人烦恼,催人困倦,令人兴奋。”这里,作曲家描绘出了听赏音乐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绪状态。可见,情绪体验在音乐聆听的过程中是多么的丰富。那么,音乐聆听便是这种情绪化的状态吗?下面让我们来梳理一下音乐聆听的各种类型。

(一)情感型聆听

持有情感型聆听方式的听赏者不在少数,他们在听赏过程中常伴有主观感性情绪,会出现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生理、情绪反应。听赏者的自我情绪和意志强烈影响着其听赏体验的过程,因而显示出较强的情感体验特征。情感型聆听过程中,听赏者一般忽略了对音乐结构系统的感知和判断,强调感性的体验而弱化理性的思考。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对音乐聆听中的激情状态进行了批判,甚至认为音乐美学对情感型聆听状态进行研究也是不可取的:“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迄今为止,差不多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它不去探索什么是音乐中的美,而是去描述倾听音乐时占领我们心灵的感情。”何乾三在《音乐的情感初探》一文中摘录了汉斯立克关于布拉姆斯的《第三交响曲》的评论文章:“在他的c小调交响曲中,布拉姆斯在开始几个不协和的小节里,以奋不顾身的热情投向一种黑暗的浮士德式的斗争……”显而易见,这是基于情感论美学观所做出的评论,与其在《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中所持有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或许我们可以认为,音乐聆听的过程中关注情绪情感的表达,并与之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共鸣是难以避免的,因为音乐本身便是“表情”的艺术。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明确秉持音乐自律论的汉斯立克,都无法回避音乐中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的事实。

(二)技术型聆听(www.xing528.com)

技术型聆听关注的是表演者的技术表现或作品的创作技法与特征,听赏者一般都对审美客体(音乐作品)保持一种客观冷静的审视态度,较少发生听赏过程中的情感激动。此类聆听者常常对音乐作品的形式、技巧表现出极大兴趣,重视对音乐结构的听赏,带有更多的理性色彩,会用专业的眼光、标准和要求听赏音乐。音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因此,采用此种聆听方式的以专业音乐工作者居多。

(三)背景填充式聆听

此类音乐聆听方式目前也非常多见,即诸如餐厅、商场、咖啡店等公共场所播放的音乐。它的目的不是让人们仔细地听,人们无须为音乐驻足,这时的音乐好似看不见的潜流,轻轻流淌,配合环境给人以舒适的感受。作为背景填充式的音乐,一般会配合环境进行选择,例如,商场中的音乐一般会比较舒缓,音量不会太大;咖啡馆中也经常以放松心情的轻音乐为主;民俗庙会中会选择喜庆的音乐。人们在公众场合感受这种背景式填充音乐时,通常不会调动太多注意力,处于似听非听的状态中,但潜意识下音乐对人的情绪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虽然背景填充式的聆听方式称不上是听赏音乐,但这种方式的确对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也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