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计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课时计划,一种是学期(年)计划。下面分别谈谈这两种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案,一般包括九个部分:①学习内容(主题)。②教学目标。③教材分析。从音乐艺术表现、音乐知识点等横向学科的协同教学等方面分析教材的结构和特点,写出要点、难点和解决方法。④课程类型。是单门课程还是综合课程,要一目了然。⑤调整上课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所需上课时间。⑥基本教学方法。歌唱课和分级教学应确定是采用示范歌唱教学法还是视听歌唱教学法。在欣赏课上,明确是采用联想和想象欣赏法还是对比欣赏法等。⑦教具的准备。写出本课所需的基本教具,如钢琴、多媒体、录音机、教学图片等。⑧教学过程。这是教案的主要部分,反映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步骤和方法。因此,该部分应反映课堂教学的主要思想、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教学的过程是灵活多变的。这应该引起老师们的注意。⑨课后总结。教师对课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收集材料,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二)学期(年)计划
学期(年)计划是对全学期(年)音乐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整体安排的记录。它的制订必须根据如下几个原则:第一,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排体系;第二,根据学生的音乐素质、年龄特征和同一年级按周顺序排列出来。
教案一《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年级及单元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 型
欣赏课。
教学目标
1.作品背景
《阿拉木汗》又译《阿拉木罕》,是一首流传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也是中国著名的维吾尔族民歌。
19世纪中叶,霍加·尼牙孜参加绝色美女阿拉木汗在乌鲁木齐二道桥设立的招亲擂台,凭借机智的回答、精彩的表演、出色的歌唱,赢得阿拉木汗芳心。阿拉木汗因姿色出众,哈密一些王公大臣、纨绔子弟时常邀请她参加宴会,令她十分厌倦,居住十年之久后忍痛离开了哈密,独自到了吐鲁番,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乌鲁木齐。后来霍加·尼牙孜和同伴们吟唱着哈密木卡姆调子,配上自编的歌词,到处寻找离去的阿拉木汗。20世纪40年代初,王洛宾在青海收集并改编了这首维吾尔族民间歌曲。歌唱家胡松华和李谷一都演唱过该歌曲。后来此曲又曾被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也相继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改编曲,如手风琴独奏曲《阿拉木汗》,以及本课教学内容民乐合奏等。
2.音乐要素
作品以双人边歌边舞的形式,赞美美丽善良的姑娘阿拉木汗的活泼、热情、美丽、可爱、动人。歌曲内容虽然简单,但是生动、诙谐、流畅、欢快,曲旋律清新优美、欢快,有强烈的律动感,给人一种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感觉。全曲采用一问一答的表现形式,使得歌曲的风格活跃而风趣。歌曲是多段词的,在上下两乐句反复演唱之后,接一段短小的副歌。旋律具有歌唱性,节奏富于舞蹈性,频繁地运用切分节奏,使乐曲轻快活泼的效果更加突出,再结合手鼓的伴奏,给人以伴随手鼓而舞的轻快感。
3.作品解读
本节课的《阿拉木汗》是乐器合奏曲,是一节欣赏课,这更加弥补了歌曲带来的局限性。欣赏乐曲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听、唱、辨、演、跳、奏、合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学习,提升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和音乐实践活动氛围。
从宏观方面来说,通过欣赏这首民乐合奏乐曲,可以使学生们喜欢上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这是情感的升华。
从微观方面来说,主要是涉及学生自身对于民族音乐素质的提高,包括对各个民族音乐风格的感知,对民族乐器及音色的辨别、听赏等。这节课的内容十分充实丰富,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全面欣赏乐曲,是一节非常有教学价值的音乐欣赏课。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想象力较丰富,表现力强,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感受与欣赏认知能力方面,他们能够听辨速度、力度以及音乐情绪的变化,能够用简单的音乐要素描述音乐作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简单划分段落能力的基础。小乐器进课堂已经有一年多了,学生在视唱和拍击节奏方面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设计的节奏的拍击,以旋律伴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阿拉木汗》欢快活泼的情绪,以及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
(2)了解及分辨“女子十二乐坊”演奏中的主奏乐器及不同的音色,模仿其演奏的姿势。
(3)能随乐曲进行打击乐器伴奏,并能根据作品风格特点进行节奏的编创的体验和表现。
(4)引导学生喜爱民族乐器,传承民族音乐的情感,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体验学习、聆听法、体验探究、师生合作、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空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阿拉木汗》欢快活泼的情绪,分辨“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器乐。
教学难点: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及编创节奏伴奏。
教学准备
(1)上课所使用的器材设备(钢琴、多媒体、铃鼓、响板、移动白板等)。
(2)需要学生准备的内容(熟悉乐谱,查阅关于新疆的资料,了解响板、铃鼓的演奏方法等)。
教学流程
1.视频欣赏导入,引发学习兴趣
播放视频,学生欣赏。
师(提问):乐曲带给你怎么样的感受?
生(回答):略。
师(提问):音乐名称是什么?属于哪个民族风格的音乐?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模仿激趣 识别音色
(1)再次欣赏音乐(部分视频)。
师:提问:通过刚才的欣赏,你知道有哪些乐器参与演奏,请你模仿一下。
(2)出示主奏乐器图片,听主奏乐器音色。
(3)辨别乐器音色。
(4)介绍什么是民乐合奏。
师:刚才你们发现这首乐曲是由几种乐器演奏的呢?
(张贴:民乐合奏)
设计意图:再次欣赏音乐,认识和辨别主奏乐器音色。
第二环节:剖析作品,挖掘风格
(1)观察乐谱,找出相同的地方。
(2)模唱相同乐句。
(3)感受节拍韵律及节奏特点。
设计意图:分析乐曲结构,感受节拍、节奏,为后面的打击乐伴奏做铺垫。
第三环节:合奏体验 编创促思
(1)邀请学生为乐曲伴奏,了解什么是合奏。
①出示两条节奏,并练习节奏。
A.观察曲谱,了解节奏特点。
B.教师示范一遍节奏。
C.学生进行节奏练习。
D.介绍小乐器,并抽生演奏。
E.学生练习并演奏小乐器。
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正确、自信地演奏小乐器,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2)了解主旋律与伴奏谱的区别。
(3)分小组进行节奏编创(注意编创方法),并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的提升与发展。
3.拓展学习
(1)介绍作者。
(2)聆听歌曲版《阿拉木汗》。
4.课堂小结
教案二 音的强弱
教学目标
(1)在各种音乐活动中感受和体验音的强弱,音乐的情绪与情感。
(2)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敢于表现自我,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往、协作。
教学重点
感受音的强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韵律活动
2.感受音的强弱
(1)探索声音活动。
导语:随着欢快的乐曲,我们来到一片树林。瞧!这有一座通往树林的大门(多媒体展示),上面有两种图形,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想象用什么声音能表现它们,敲开这个大门。提示:①生活中有哪些声音与它们相似?②用手势引导学生发出渐弱、渐强的声音。③引导学生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2)儿歌朗诵。
要求:用声音表现音的渐强、渐弱。导语:大门打开了,动物们正在开音乐会。你们看,远处走来一群可爱的鸭子(多媒体展示:由动物音乐会到小鸭子画面)。
(3)聆听活动。
聆听三首乐曲,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导语:我们安静地听音乐(多媒体展示:河水的画面)。
①听音乐《天鹅》。提问:你想到了什么?心情是怎样的?②复听(多媒体画面:天鹅游动),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音乐形象。③听音乐《狮王进行曲》。提问:与刚才的音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④听音乐《我是人民小骑兵》。提问:音乐结束时,有什么变化?小结:这三段乐曲由于强弱的不同,描绘了不同的形象,也使我们体验了不同的情绪。
(4)游戏活动:吹泡泡。
①目的。通过游戏,使学生对音的强弱变化做出体态反应,并能控制、协调自己的行为。②玩法。教师敲鼓,学生围成圆圈,依鼓点的节奏快慢、强弱不同而变化,大圆圈——强,小圆圈——弱,鼓点休止,保持不动。鼓点越来越快,越来越强,到最强一个音时,学生模拟泡泡破时发出“啪”的声音,固定一个造型姿态。重复游戏,学生打出与老师不同的鼓声。
(5)演唱活动。
①要求。通过指挥手势,让学生用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速度、力度的变化。
②导语。动物们和小朋友正玩得开心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们学过一首歌曲叫《大雨和小雨》,一起来唱好吗?ɑ.轻声随电子琴唱一遍。b.重点练习“哗啦啦”“淅沥沥”的歌声强弱对比。c.分大雨、小雨两组,看教师指挥手势演唱。
3.创编实践活动
导语:小动物和小朋友正在高兴时,突然天空中响起雷声,下起大雨(多媒体画面:雷电、雨声),从树林深处传来咚咚咚沉重的脚步声。哎呀,谁来了,你们想知道吗?请小朋友讨论:猜猜谁来了。
①学生个别回答后,教师讲故事。动物们开音乐会时,突然,天空中响起一声炸雷,哗啦啦下起了大雨,从树林深处传来了咚咚咚沉重的脚步声,啊,原来是一头大狮子。小动物们紧张极了,狮子说:“我是被你们的音乐吸引来的。”“吁——”小动物们松了一口气,雨渐渐地停了,动物们也进入睡梦中,星星眨着眼跳了出来。学生用声音和动作模拟雷声、雨声和咚咚咚渐强的脚步声。②请学生表演故事,分角色模仿狮子、小动物、星星、人声,打击乐器伴奏。分组辅导,练习排练。③请每个小组展示,根据学生的表现提出要求。④请一个学生来讲故事,各组配合表演,注意引导突出脚步声的渐强和雨声渐强渐弱的模仿。⑤完整表演故事内容。
4.结束活动
①听舒伯特的《摇篮曲》,体验音乐安静、优美的情绪。导语:静静的夜空中,星星眨着眼睛,给小朋友、小动物送来了一首《摇篮曲》(多媒体画面)。②自然下课。导语:睡梦中,星星带着小动物飞呀飞,轻轻地飞上了天空。
(此案例由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八路小学英瑾提供)
教案三 小青蛙
教学目标
(1)在愉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享受集体合作的快乐。
(2)在音乐活动中感受民族乐器的特色。
(3)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和音响创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自制打击乐器、若干头饰、荷叶、荷花等道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动物说话》及律动
2.请同学们猜谜语,引出本课的内容
身穿大绿袍,说话呱呱呱,蹦蹦又跳跳,捉虫保庄稼。学生猜出谜底。师: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它。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来玩一个有关青蛙的游戏。(请学生自愿扮演青蛙爸爸、青蛙妈妈、小青蛙。教师给学生组合的青蛙家庭起一些名字,以增加学生兴趣,如“大肚汉”青蛙家庭、“长腿王”青蛙家庭、“大眼睛”青蛙家庭等)
(1)首先进行青蛙家庭抢答赛。①世界上跳得最远的动物冠军是谁?②你能模仿青蛙的几种跳法?③你能模仿青蛙的几种叫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奖励表演得好、合作得好的“家庭”。
(2)青蛙家庭表演赛。教师请学生听一首描写小青蛙的童声合唱曲《花蛤蟆》,根据青蛙家庭的命名,请学生分别表演曲中所唱的:“伸着个脚,大粗腰”“瞪着个眼,赛灯泡”“腿一跳,腰把高,嘴一张,像水瓢”,奖励模仿得好的学生。
(3)青蛙家庭演唱赛。
3.介绍欣赏二胡齐奏曲
多媒体演示:二胡及二胡的演奏音色。师:我们喜欢小青蛙,不仅可以用歌声来表达,还可以用民族乐器二胡来表现。下面,我们来听一听许多二胡一齐演奏的二胡曲《小青蛙》(屏幕显示:小青蛙)。
(1)完整地听一遍(多媒体演示)。你听到小青蛙的叫声了吗?这首曲子里还模仿了哪个小动物的叫声?
(2)听乐曲第一部分。欢快的主题—柔情小段—主题再现。①如果听到时可以用动作表示。②你能听出小青蛙在干什么吗?(小青蛙在田野里尽情地唱歌、跳舞。可选择几个青蛙家庭进行表演,鼓励学生选用一些表现青蛙特色的动作,如腿、腰、眼等)③请一两个学生用简单的故事表述。
(3)听乐曲第二部分。师:小青蛙们玩得真高兴,可天气说变就变,听听下一段描写了什么?狂风—云雾—天黑了—下雨了。多媒体显示:大自然中的风、雨音响。帮助学生体会扮演第二部分,让学生随意做动作。再一次听第二部分的二胡演奏,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纸、瓶、盆等制造出风、雨音响,帮助体会、表现第二部分。教师分组辅导,指导学生练习排练,鼓励学生集体合作。
(4)听乐曲第三部分。师:这部分音乐和哪段音乐相近似?与第一部分相比,气氛又有什么不同?(更热烈、欢快)你能听出还有什么动物的叫声吗?教师将准备好的若干荷叶、荷花道具和公鸡头饰发给学生,请学生分角色表现第三乐段(学生分组,讨论分配角色,互相配合表演)。
(5)完整地聆听一遍并表演(集体表演)。
4.小 结(www.xing528.com)
教案四 森吉德玛
教学目标
(1)感受和理解速度、节奏、旋律等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探索运用各种实践途径,进行音乐创作。
教学内容
(1)欣赏《森吉德玛》及创编歌词、律动。
(2)初步学习旋律改变的创作练习。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创编活动的练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打击乐器若干、录音机等道具。
教学过程
1.欣赏《森吉德玛》
(1)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屏幕显示一望无际的草原画面。你知道这是哪儿吗?草原上生活着哪个民族?师:今天我们来欣赏由音乐家贺绿汀创作的与草原有关的一首乐曲《森吉德玛》。教师简单介绍贺绿汀及《森吉德玛》曲名的由来,多媒体显示谱例,请学生完整欣赏一遍。
(2)师:你能听出这首乐曲分成几个部分吗?如果听到优美抒情的旋律,请用一种颜色的图形表示;如果听到欢快活泼的旋律,请用另一种颜色的图形表示。学生分组讨论图形及颜色、段落。教师小结:第一段优美抒情,建议用草原的绿色表示,图形为△。第二段欢快活泼,建议用篝火的红色表示,图形为○。
(3)师:第一段描述的是什么?第二段呢?造成两段强烈对比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多媒体显示)①节奏。②速度。③旋律。师:两个乐段的旋律一样,但由于速度不同,表达的内容也不同。
(4)教师请学生为这两个乐段选择画面,并请学生说出理由(多媒体显示:蒙古族风情画面)。教师小结:第一乐段舒缓,表现了蓝天、白云下的草原风光。第二乐段活泼、欢快,表现了载歌载舞的蒙古族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
(5)创编活动。①教师为第一乐段写词,让学生讨论,该如何配上速度朗诵。学生分组,推选一个同学上台朗诵。词:蓝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地,毡房好比鲜花,羊群就是白云。美丽的草原就是我们家。②请学生为欢快的第二段创作歌词,并讨论朗诵,朗诵的节奏感是否配上音乐的速度是主要的,分组讨论,推选一个同学上台展示讨论结果。③教师选择两名同学为《森吉德玛》进行配乐分段朗诵。④教师请学生创编同这两个乐段情绪相符的两段律动并表演。
2.创编旋律练习
师:速度能表达音乐不同的情绪,其实节奏也能使音乐情绪产生变化。
(1)听辨。师:这两段情绪有没有变化?(第一段情绪热烈,节奏紧密;第二段情绪舒展,节奏舒缓)这两段乐段用图形可表示为:①△;②○。
(2)创作。师:我们今天也来创作一段和草原有关的旋律。热烈的、节奏紧密的乐句用○来表示,舒展的、节奏舒缓的乐句用△来表示,一个图形表示一个乐句。
(3)多媒体显示图形排列。教师先进行铺垫练习,供学生参考。图:○
○ △ ○。
(4)绘制图形并排列。请学生分组创作、讨论,并用打击乐器伴奏(或教师给每组前两个乐句,后两个乐句让学生创作组合)。第一组:△ △ ○ △;第二组:○ ○ △ ○;第三组:○ △ ○ ○;第四组:△ △ △ ○。教师到各组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5)学生上台展示,并给自己这个组创作的曲子起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听赏、比较,并将创作好的乐曲用录音机录制下来。
3.结 束
教师鼓励学生多学音乐知识,将来创作更优秀的作品。
(此案例由安徽省黄山市屯溪长干小学汪悦提供)
教案五 小宝宝睡着了(一、二年级)
教学目标
(1)聆听歌曲《小宝宝睡着了》与《摇篮曲》,体验母爱,培养爱心。
(2)感受摇篮曲轻盈摇荡的特点,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3)创设情景,分角色表演,即兴创编,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
学习歌曲《小宝宝睡着了》,体会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头饰、星星、月亮、花儿、鸟儿、木鱼、响板、碰钟等道具。
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聆听两拍子与三拍子的乐曲,感受其情绪上的不同,并能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
2.聆听《摇篮曲》(女声独唱,奥地利舒伯特曲)
(1)播放多媒体课件。师:小朋友们,在大屏幕上有三幅画面,第一幅上有什么?第二幅、第三幅呢?(学生回答)现在,老师唱一首歌,你们仔细听,想想这首歌曲最适合表现三幅画中的哪一幅。
(2)教师演唱《摇篮曲》。师:多好听的歌啊!小朋友一边听,一边摇晃着身体,听得都入迷了。你们听出来这首歌表现的是哪一幅画吗?(学生回答)对,表现妈妈轻轻摇着摇篮,亲切地哄小宝宝睡觉的情景的歌曲或乐曲就是摇篮曲。刚才,老师唱的就是一首奥地利的摇篮曲。
3.揭示课题,新授歌曲
播放课件,聆听孩子们的合唱,感受歌曲的情感。方法:听歌迷唱歌,用你的姿势表达歌曲。
(1)用姿势感受歌曲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模仿和想象妈妈如何哄婴儿入睡。第二次播放音乐启发“如何快速哄宝宝进入甜蜜的梦乡”,让学生体会到动作要轻柔,鼓励学生在模仿、想象的基础上大胆创作。师:想一想,妈妈怎么哄宝宝,让宝宝快速进入甜蜜的梦乡呢?孩子们可以讨论或做点什么(学生回答或做),让我们再学一遍妈妈的方法,轻轻摇一摇,哄宝宝入睡。
(2)学唱旋律。老师:这一次,小朋友唱得很轻、很慢。我想这孩子快睡着了。如果我们一边哄一边唱歌,宝宝很快就会睡着。下面,老师会教你们唱这首歌。一种是,老师唱歌词,你们跟着老师轻轻哼唱,仔细听歌词的内容;另一种是,老师唱歌词,学生哼唱旋律。谁知道歌词里唱的是什么?
(3)学会朗读歌词。①学生自由朗读歌词。学生感性地、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4)学唱歌词。师:读完歌词,让我们轻轻拍手,唱歌词。①老师用一只手演奏旋律,学生跟着唱。老师纠正唱法和语调。②处理最后一句的演唱,以便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意境。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宝宝是不是一下子睡着了?(学生回答)他是怎么睡着的?(学生回答)是的,他睡得很慢。最后一句应该怎么唱?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创造不同的唱法。老师(小结):小声唱最后一句。(老师右手弹钢琴,左手指挥)小宝宝在妈妈的声音里慢慢地睡着了。③完整地唱出这首歌。
(5)演绎不同的角色,感受母子的爱。师:歌里有谁?下面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达妈妈对你的爱。方法: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妈妈和宝宝,妈妈先唱歌,唱完后再交换。
(6)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伴奏歌曲。
让学生了解打击乐器,聆听木鱼、响板和触摸铃的不同音调,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来表达歌曲的情绪并为歌曲伴奏。师:夜深了,小宝宝在妈妈的摇篮里、在妈妈的怀抱里、在妈妈的歌声里睡着了。外面的花睡了,鸟儿累了,虫子也停止了尖叫。周围多么安静!只有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看着我们睡着了。老师这里有好几种乐器,孩子们试一试,哪种乐器最像一颗闪烁的小星星?方法:学生唱歌,分别观察木鱼、响板、触摸时钟,选择看起来像小星星闪烁的触摸时钟(交换触摸时钟,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唱两遍)。
(7)创造场景,唱“小宝贝睡着了”并表达歌曲。
师:夜深了,小宝宝睡着了,小鸟累了,小虫子停下来了,只有月亮姐姐和小星星在看着我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是的……(学生回答)谁想演这些角色?(老师找几个学生,学生自由选择角色)其他孩子一起搭建一个大摇篮哄宝宝入睡。方法:集体表演。为了搭建一个大摇篮,老师请一个孩子来扮演婴儿,学生们边表演边唱歌。小宝宝在妈妈的歌声和怀抱里睡了一夜。看,天亮了,我们带着醒着的小宝宝去户外活动。
教案六 快乐的小熊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动物。
(2)能够分辨乐曲的情绪。
(3)能够表演音乐剧,加深对音乐表现手段的体验。
教学重点
(1)分辨乐曲表达的情绪,表现的音乐内涵。
(2)创编歌词。
教学准备
钢琴、CD-ROM、森林背景、动物头饰、彩带、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教师带学生随音乐律动进入教室,师生问好。
2.导入新课
(1)猜谜语(教师画熊猫简笔画)。
(2)请学生描述熊猫的样子,模仿熊猫走路、吃竹叶的动作。
(3)看录像,简要介绍熊猫的生活习性。提问:①你们愿意和熊猫做好朋友吗?②你能不能将它那可爱的样子画下来呢?
(4)画熊猫(放背景音乐,并将画做成头饰)。提问:①谁最像小熊猫?②老师带来一首小熊猫的乐曲,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思考。你能听出乐曲前后的情绪变化吗?用不同颜色的彩带表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3.欣赏全曲
(1)第一次欣赏(分辨乐曲的情绪,用不同颜色的彩带表示,并说出理由)。
教师小结: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听出了音乐前后的变化。为什么会有变化呢?那是因为音乐前后的速度不一样。在音乐里,速度非常重要,它能表达出歌曲或乐曲的不同情绪,有时候速度慢表达了抒情或者悲伤的情绪,有时候速度快表达了活泼欢快的情绪。
(2)第二次欣赏(分段欣赏)。
①第一段。速度慢,表现了树林早晨美丽幽静的景色。学生在黑板上分别贴出小花开了、小草醒了、小鸟飞了、太阳笑了等图片。
②第二段。学生贴出熊猫抬水、玩耍等图片。提问:ɑ.小熊猫在干什么?(玩耍,劳动)b.通过听音乐,你觉得小熊猫是悲伤还是快乐?c.师生共同引出课题——《快乐的小熊猫》。
(3)第三次完整欣赏(配动画画面)。提问:谁能讲讲小熊猫的故事?
(4)请同学们讲讲小熊猫的故事。提问:①你们想不想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表演这个故事?②分组讨论,分别设计一些不同的动作,看谁表演得好。
4.表演音乐剧(同学们用简单的打击乐器伴奏)
5.复习歌曲《动物园》
提问:①第一段我们唱了青蛙,第二段我们唱了蜜蜂,第三段能不能唱唱好朋友熊猫呢?②在家分组创作,编一段熊猫的歌,看谁编得最好。③老师也编了一段熊猫的歌,一起来唱唱,好吗?④青蛙有什么作用?蜜蜂有什么作用?你还认识哪些小动物?它们各自都有些什么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
6.总 结
呼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放森林被破坏的录像)。
7.随音乐模仿各种小动物,离开课堂
(此案例由广东省珠海市金钟小学罗艳玲提供)
教案七 民族打击乐器学段(三至六年级)
教学目标
(1)事先了解打击乐器丰富多彩的演奏功能,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了解锣鼓的节奏,能进行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创作。
教学重点
(1)熟悉民族打击乐器的音色,感受打击乐器的演奏功能。
(2)在实践中探索打击乐器的演奏功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钢琴、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1.导 入
师:请听音乐,在教室里做一些即兴动作,看谁反应快。(播放音乐《解放区的天空》)提问:①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音乐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②除了优美的旋律和活泼的音乐节奏外,还用了哪些乐器来烘托气氛?
这么多乐器,你想试吗?老师邀请你做小音乐家。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在演奏合奏时应该注意什么?(合作,看指挥)今天,老师用圆筒鼓指挥,看谁能看懂鼓的指令。现在,让学生听鼓,选择他们最喜欢的乐器。请与持有相同乐器的学生一起坐下。
让学生自由选择打击乐器,可以看、摸、敲、听,用不同的感官去感受和认识民族打击乐器的形状、结构、音色。
(1)对于同一种乐器,每个人用不同的敲击方式敲击乐器,感受不同演奏方式所产生的不同声音效果。师:刚才你随便敲,声音好不好?(不好)是的,乱弹的时候会发出难听的声音。因此,这些乐器需要经过精心设计、测试和演奏,才能发出优美的声音。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乐器进行分类,然后拿起它们进行区分。师:同学们,这里有不同的乐器,你们能把它们分类吗?
(2)介绍云锣鼓,知道民族打击乐器有固定高度和不固定高度之分。【设计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发现乐器本身的奥秘。
(3)欣赏中国民族打击乐器在各种艺术形式里的表演。
师:你在哪里看到或听到过民族打击乐器的演奏?(学生讲述所见所闻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艺术形式的民族打击乐器的表演片段。在观看过程中,学生观察、比较、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锣鼓特点,体验打击乐器丰富多彩的演奏功能和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
在一个大广场上表演。师:这种场景一般什么时候出现?(指导学生体验大型打击乐器合奏的激情表演)
锣和鼓。师:锣、鼓在戏剧中的作用是什么?锣、鼓的节奏特点是什么?(锣、鼓伴奏,烘托人物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锣、鼓节奏要与人物表现相一致)
舞龙舞狮。浮色是湛江独有的艺术形式,在吴川不可缺少。可见,打击乐器在民间传说中也被广泛使用。锣、鼓的表演,让飘彩的游行更加热烈。
安徽花鼓灯,东北秧歌。花鼓灯舞步的特点是“能滑能停”。花鼓灯伴奏乐器由花鼓、大锣、小锣、大钹和特色“狗锣”等乐器组成。灯光、锣、电瓶的伴奏风格温馨欢快,喧闹有力。东北秧歌的巾花、鼓是抒发情感、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
Per Hit单打。近年来,艺术家们根据传统创造了许多新型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和民族乐团的乐器。《丰收锣鼓》第四部分吸收了民间音乐的鼓点和旋律,加以变化和发展,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彩的功能,将音乐推向了高潮。【设计目的】通过视听材料欣赏、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让学生体验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彩的功能,积累感性知识,为其他联动实践打下基础。
(4)学习民族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
师:锣、鼓表演的各种艺术形式,民族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是多么丰富啊!请尝试模仿它,好吗?
模仿生活中感受到的声音节奏,如雨滴、雷电、马蹄……
看剧中的场景,模仿节拍和伴奏,感受剧中节奏乐器的音色特点。模仿安徽花鼓灯和东北秧歌的节拍节奏,感受不同地区锣、鼓节奏的不同艺术风格和特点。【设计目的】让学生体验打击乐器的乐趣,更加熟悉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体验其丰富多彩的演奏功能。学生加强音乐实践,激发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5)创作实践。
学生分组创作、编辑,自由组合,选择创作形式,自行分配角色。老师鼓励学生尝试编排、大胆练习、大胆创作、大胆表演,准备了一些道具供学生选择和使用。
创作形式:自选题材。学生各自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欣赏作品,培养欣赏音乐的能力。【设计目的】创作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体验打击乐器丰富多彩的演奏功能,培养学生协作的创作能力和精神,以及思维的渗透性。
2.总 结
师:学生的表现非常出色,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师很高兴你们能够在大家面前大胆自信地表现自己,希望你们热爱民族乐器,欣赏民族乐器,以后能演奏出更多优美的音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