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焦虑异常应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焦虑度过高,一种是焦虑度偏低。导致这两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大体可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类。
外源性因素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是中学生焦虑异常的促发剂。比如说当前中学生面临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社会、学校、家庭存在一种“以学业成败论英雄”的主导舆论导向,学习材料往往偏深偏多,对大部分中学生的自尊心和价值感构成严重的威胁,一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和失败,即可能产生焦虑度过高的现象。同时,近年来社会上又泛起了一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浊流,对学生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如崇拜明星、好逸恶劳、讲究吃穿等等,都使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发生“畸变”,而家庭离异的比例上升又使一些学生失去了正常的家庭管教;有的学校,中下学生过于集中,对学校管理十分不利,诸如此类的原因又都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焦虑度偏低。
但是,对于学习焦虑起根本作用的,还是内源性因素。导致学生学习焦虑异常的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内在自尊心和价值感直接产生的不良影响的某些成就动机,心理定势,情绪、情感,气质类型和学习成败的归因分析等等。当然,也包括学生的原有焦虑水平和能力水平。
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识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其中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与学习焦虑关系密切。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的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如果一个学生缺乏这两种或其中一种内驱力,那么可能导致他焦虑偏低,如果一个学生这两种或其中一种内驱力很强,一旦不能满足他的需要,那么可能导致他焦虑偏高。
心理定势又叫心向。它是主体对一定活动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构成定势的心理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刚刚发生过的感知经验,这些经验很快整合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对随之而来的知觉活动产生影响,制约着知觉的速度和方向。另一类是在较长时间内起动力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如需要、情绪、价值观以及已养成的习惯、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等,都可构成某种心理定势,它将不自觉地,甚至无意识地对人的活动发生影响。其中第二类心理定势与学习焦虑关系密切。这类心理定势能使思维僵化缺乏灵活性,甚至造成认识的歪曲反映。学习焦虑原有水平较高的学生面临新的问题需要临时解答时,往往认为这些问题是对他自尊心的极大威胁,因而产生过分恐慌的反应。这类不能随机应变的、固定的反应心向、会使他产生学习是很难对付的想法,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导致焦虑过高。
情绪、情感具有动机性功能。它能使内驱力信号得以放大、提高和补充。情绪体验附加在内驱力之上,二者合并之后,使其发挥其动机性功能。情绪信号也可单独发挥动机的作用。学习焦虑是一种思维过程也是一种情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些中学生情绪的两极性明显、不稳定、多变化、情感脆弱,多愁善感,这些都可能转化为学习焦虑异常的表现。(www.xing528.com)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它包括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虽然人的行为由动机与态度决定,气质对人的行为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就学习焦虑而言,与气质类型还是有一定关系的。一般说来,属多血质、胆汁质类型的学生易出现焦虑度偏低的情况,而属粘液质,抑郁质的学生则易出现焦虑度偏高的情况,特别是属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出现焦虑度偏高的情况颇多。
学习成败归因分析是指学生对制约学习行为的因果关系。一般把学习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四种因素:能力、努力、运气和学习难度。
如果一个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差、学习难度大、努力不够,则易诱发学生焦虑度偏高。如果一个学生把失败的归因于运气不好或学习难度大,则易诱发学生焦虑的偏低。
总之,无论是外源性的因素,还是内源性因素,或是它们内部之间的各种因素,对学生焦虑异常的中学生,都是交互发生作用的,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这些学生的能量承受系统中输入的能量常常处于过量或不足状态。这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之间一种教育失调的综合反应。通过具体分析某个学生学习焦虑异常的原因,就可以做到辩证施治,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心理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