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也极其常见。由于知识和阅历限制,中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也最易从众。因此,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并克服和避免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从众的副作用,对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团体压力,是中学生从众的情境因素
1.群体压力。包括群体的人数、群体吸引力和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高低等。一般而言,在一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众中,如果造成某一观点的人越多,或采取某一行动的人越多。则压力就越大,就越容易从众;如果这个班集体或哥儿们伙伴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内部很一致,也容易使得中学生遵从群体的意愿;同时,在一个班级、伙伴中,班级干部、小群体的头头较不易从众,威信较低的一般同学则较容易从众。
2.规范压力。角色规范不仅为角色扮演者规定了一定的行为准则,而且具有激励和制止的力量,即通过社会赞许、人际关系亲热等勉励人们信守规范;也可利用人们存在的对偏离群体的恐惧心理,通过社会谴责、人际关系方面冷淡等制止背离角色规范的行为。中学生的规范包括有形的无形的两种。有形的指学校规章制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无形指班级舆论、班风,特别是中学生非正式群体里成员之间的默契规范等。在中学里,有形和无形的规范时常是矛盾的。有时,无形的规范起着更大的作用,更不易被教师所发觉,这种无形规范产生一种压力,使得这一班级、小组或群体的成员为了避免偏离群体而失去安全感,遭人讨厌、嫌弃,必须参照周围的情况行事,遵从群体的规范。
3.经验压力。经验压力引起从众的第一类情况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或活动能力较低的同学,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别人的成绩好、能力强,自叹不如,就只好跟着人家,这类现象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尤为明显;第二类经验压力,即有的同学将大多数同学的错误判断看成是正确的,或虽相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但因不能“标新立异”,或怕别人挖苦,从而表面从众,内心保留自己的看法。
4.情景压力。由于一时情景所引起的从众,在中学生中占有较大比例。例如,一个班级中,假如好人好事没人表扬,坏人坏事没人批评,那么可以想象,在这种情景下,学生较易产生不良的从众行为。当许多同学在跟着做坏事时,只要其中一人站出来反对或制止,就可能大大减少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学生做坏事的从众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二)矫治中学生的从众心理
1.创设友好向上的班级气氛和积极健康的班级舆论。利用班集体矫治从众心理,一要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面对发生在学生周围的较大的事件及学生容易模糊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发动学生讨论、说理,进行适当的表扬、批评、实践等,使学生明白不良舆论、不良规范的思想行为根源及其危害,并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行为规范。二要重视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学生在思想上自我教育,可以在思想上、行为上弄清是非,对不良行为加以抵制。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思维独立性的批判性的不断增强,他们的思想、行为越来越取决于内化了的自我要求和努力。集体教育只有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三要发挥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学生个体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非正式群体所具有的凝聚力、号召力,学生往往会屈服于小群体而盲目从众。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的正常友谊和社交活动的同时,对其自发形成起来的良好舆论、行为规范加以鼓励引导,使其朝着上进的方向发展;对其不良的舆论、规范,则应通过说理、说服等形式加以转化或制止。四要运用心理暗示,制止学生消极从众。
教育实践证明,对学生中的“随大流”现象,有时正面地提出批评、要求,往往是较勉强、无效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妨可以通过“角色期待”、“兴趣诱变”等方法,从而达到制止消极从众,并转向良好行为的目的。(www.xing528.com)
2.改革教育内容。第一,在考虑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方面,教育主要应培养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情绪情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第二,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传统的只重视课堂、书本转向让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让他们在接触外界社会环境和适应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增长社会经验,增强自我辨别、判断的能力;第三,中学生盲目随大流,不少是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善、不健全引起的。因此,德育及其它教育中都必须突出一点,即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3.树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个体意识的教育思想。个性特征方面的从众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在智力、情绪、性格、自尊心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他们是较自信的还是较易从众的。一般而言,智力较低、情绪较不稳定、较重视同学和教师怎样评价自己的学生,较易从众;二是人际关系方面,在与别人相处时过于重视他人并依赖他人,行为较被动者。社会态度、价值观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最高层次,它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中学生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其个性体系在逐步形成,并制约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是防止、克服其产生不良从众行为的根本所在。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积极的情感、坚持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作为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主要任务来抓,以学生个性是否完善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必须承认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做到因材施教。
个体意识是人类对自我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从目前学校教育现状看,由于传统的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的观念的存在,在教育教学的一系列环节上,往往只强调了集体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只发展了学生的集体观念,这就可能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和集体、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混同起来,只有集体意识,没有个体意识,只知盲目、被动地随大流和麻木地服从集体,不能独立地判断是非,这正是目前中学生较容易产生盲目从众行为的重要根源。单纯强调自我或集体都是不可取的,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关键的是教育者必须教育学生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注重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个体意识。
4.实行民主教育。第一,变教育、教学中的单向传导为双向的民主交流,对克服学生的从众心理是很重要的。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期望具有相互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也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单独强调某一方面的要求是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的。然而,我们的教育现状是,学生很少有倾吐心里话的地方,在校内发表个人见解和对教师提出要求的机会少的可怜。久而久之,学生的要求和见解得不到满足与鼓励,人云亦云者、听话者往往被认为是好学生。可见,改革教育方法的第一步就是不仅重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同时要给学生足够的发表自我见解的机会和时间,变单纯教师要求学生为师生相互尊重;彼此沟通。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第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影响学生是否从众的重要原因。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气质性格类型,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引导,特别是对那些自信心较低、情绪不稳定、胆小而自尊心较强的同学来说,更应讲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多让他们获得学习、工作上成功的体验,这是增强自信、稳定情绪的必要步骤。
5.班主任领导方式与“从众”心理的改变。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和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也有很大关系。事实证明,班主任采用的若是专制的方式,必然会使得一些学生在屈服于班主任的威力之下,养成阳奉阴违的不良习惯。长期下去,部分学生就可能缺少独立自主的精神,处处依赖班主任;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对班主任的要求反其道而行之,并容易趋向于小群体的行为。假如班主任采用的是放任自流的方式,班级正气就可能下降,错误倾向就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由于得不到班主任良好的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就可能缺乏正确的准则而盲目从众。
教育研究表明,在民主、理解、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下,容易形成融洽、活泼的班级气氛,学生间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才可能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否则班主任若采取专制和放任自流的态度管理班级,是不利于班级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