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偏好和行为怪癖问题解决方法

学生偏好和行为怪癖问题解决方法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某些生理的或性格的发展不良基础上造成的不良习惯与行为,就是偏好和怪偏行为问题。现在颇引人关注的是慢性发生的“青春期神经性厌食症”。青春期神经性厌食症主要发病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在心理上引起剧烈反应,由于怕肥胖,由于对营养方面的一些错误认识,导致对饮食的厌恶和各种禁忌。例如,一名18岁高中毕业女生,发生神经性厌食症,已休学半年,体重仅35公斤,闭经,面黄饥瘦、情绪抑郁。

学生偏好和行为怪癖问题解决方法

在某些生理的或性格的发展不良基础上造成的不良习惯与行为,就是偏好和怪偏行为问题。在青少年,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

(一)饮食性习癖

青少年的饮食性习癖主要表现为偏食、贪食、厌食等症状,也称为青春期饮食失调。偏食在不少青少年中存在,大多数在儿童期形成偏好和一些饮食上的不良习惯、表现为对食物种类的极端挑剔,例如,只吃水果、蔬菜,不吃鱼肉;也有的只吃鸡、鱼、肉,不爱吃蔬菜;还有的只吃少数几样食物,其它一概不吃。这样常常造成青少年营养不平衡、贫血闭经近视眼的增加可能也与偏食有关,还可能引发各种疾病。从小比较肥胖的孩子常有贪食行为,这不仅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关,也可能有生理上原因,如内分泌或新陈代谢异常;但也有可能是情绪困扰所致。例如,一个不为父母所爱,或为教师不喜欢的孩子,有可能无意地从食物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补偿。临床上已发现,贪食的青少年有的已出现高血压症状;心血管研究方面的专家已发现,成人冠心病发病率有提前趋势,冠心病发病原因可追溯到9~10岁及青少年时期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因而,对于偏食和贪食的青少年应及时治疗矫正,使其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现在颇引人关注的是慢性发生的“青春期神经性厌食症”。14~16岁为发病率最高的年龄,女孩多于男孩,还有的厌食与贪食轮番反复出现,导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紊乱,饮食规律被破坏后,又会引起连锁反应:失眠体质下降,学习成绩下降、抑郁、紧张、焦虑;最后导致休学或退学,这在中学生大学生中都有发生。

青春期神经性厌食症主要发病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在心理上引起剧烈反应,由于怕肥胖,由于对营养方面的一些错误认识,导致对饮食的厌恶和各种禁忌。

2.情绪干扰。随着青春期到来,面临各种压力,由于各方面的不适应,情绪不稳定,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引起食欲改变;模仿成人的生活方式,导致饮食习惯改变,而又不知所措。

3.家庭教育方式失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对父母的唠叨、不尊重、不信任等,最直接而有效的抗拒方式,即是少吃饭、不吃饭,必然引起父母的强烈反应。

4.由于紧张、焦虑、抑郁、烦躁、自卑、失眠等神经症状引起厌食。因而,必须对这类神经症首先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矫治神经症,厌食便会迎刃而解。

5.少女的厌食症,大多因为对性特征和正常发育持有不必要的恐惧,对自己的体形和体重不能正确评价,甚至产生错觉。

国内外学者一般都认为,治疗青春期厌食症是一个极其困难、十分棘手的过程,这种病症是综合因素所致,因而不能仅靠一个独立的治疗方案,必须各种治疗方式有效结合,并注重转变患者的认知结构和生活方式,有针对性地灵活安排治疗措施,才会奏效。

例如,一名18岁高中毕业女生,发生神经性厌食症,已休学半年,体重仅35公斤,闭经,面黄饥瘦、情绪抑郁。究其原因,在高中毕业时她一心想考大学,而父母怕她考不上,强迫她报了一所中专,而录取的专业她又不感兴趣,并听说,因某些人走“后门”,使她被排挤,虽然成绩较好,而不能学自己喜欢的专业。因而她未去报到,并一直不肯进食,家人恳求,才吃一点稀饭,因而出现上述病症。经心理咨询和治疗后,了解到她喜爱绘画,并有志从事美术专业,就鼓励她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并帮助她结识了一位画家。经采用系统脱敏法调理饮食,并配合中医治疗,三个月后基本饮食正常;又由于画家的指教和她自己的努力,一年后,她考上了一所大专院校,学习美术专业,入学后适应良好。

另有19岁女大学生的贪食症,则是因过去五年中不科学的节食而引起的。通过认知疗法和家长与医生的监督,这个女青年经过半年的努力,恢复了饮食规律。

(二)言语性行为偏离

青春发育期,由于活动范围扩大,情绪波动,言语表达开始复杂化,易发生言语性行为偏离。口吃是言语性行为偏离的主要表现。口吃是一种言语节律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声音、音节单词等的不自主的重复、延长或受阻,或者由于经常发生独特的犹豫和暂停,以至中断有节律的语流。

这种不伴有其它异常的口吃症状是儿童发育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偏离;尤其在言语能力大发展的3~4岁阶段;儿童入学时期,由于开始面向众多陌生的同学、老师,容易紧张,也容易发生口吃。在儿童中,口吃现象约占总人数的4%。但在有些人身上这种行为偏离可在青春期加重,持续到成年,甚至持续终生。

有关研究结果证明,口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过度的精神紧张、外界刺激、疾病后神经功能减弱,模仿和遗传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口吃。

言语性行为偏离,在青少年期的矫治很关键。由于口吃影响人的交往,会导致青少年的自卑感,因而青少年产生矫治口吃的强烈愿望。首先缓解口吃者的心理紧张,并运用一定的技巧和适当方式加以言语训练,大部分青少年口吃者可以得到矫治。

例如,一名20岁青年,从小性格腼腆,不爱讲话;上初中后口吃问题突出起来,怕老师上课时提问,虽然他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因口吃的毛病,总有自卑感。上高中以后更感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由于口吃,在与男女同学交往中都产生阻碍,并被同学嘲笑,影响了学习,未考上大学。参加工作以后,因他各方面表现好,担任了团干部,但仍为口吃问题苦恼。经心理咨询了解到,他青春期间有手淫行为,被父亲发现后大骂一顿,造成心理压力;他上高中时,因口吃问题多次受到几个老师的讽刺挖苦;母亲也不体谅他,曾说他“窝囊”、“没出息”。这些因素,使他自卑感更强,经心理咨询后分析了口吃形成原因,并鼓励他正确评价自己,后参加一期口吃矫正班,并配合心理治疗,经一年左右,口吃毛病基本矫正,能在全厂上千名团员大会上发言,并担任了厂团委副书记,社会工作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个案例说明,口吃可矫正,心理治疗是矫正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程序。

(三)酗酒行为

许多长寿者的事实证明,适量饮用低度酒有益健康;适量饮酒也被当作一种娱乐消遣和增进人际交往的手段,这是人类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相当普遍的行为。

但是,酒精滥用或酗酒却是少数人的癖好。酗酒者可能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不分年龄,不分男女老少。不过,许多临床学者认为,有某种特定类型人格的人容易形成酗酒行为;而且大多数酗酒行为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形成,而遗害终生。

酗酒者一般对外界社会心理压力的耐受力较差,不善于应付寻常的生活挑战;经常回避对社会、家庭的责任,而且缺乏自知之明;虽然有时可能表现为盛气凌人、飞扬跋扈,但是内心却是虚弱的。这种人还具有冲动性,否认或拒绝接受的趋向,常运用“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人际交往的内容极为贫乏等特点。在青少年中,由于独立意识萌发,盲目地模仿成人借酒浇愁,当发生情绪困扰或遭遇挫折时就以饮酒作为解脱手段;还有些成帮结伙的青少年小团体,以暴食暴饮或请客送礼等手段表现“哥们儿义气”,团伙聚会部不泛酗酒这一“节目”,而且必须“一醉方休”以示豪侠气魄。这种自我陶醉、集体麻醉的反常行为,由于经常反复运用,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瘾癖,从而大量饮酒,形成酗酒恶习,以致饮酒本身不再是目的,而只是某种习僻,即偏离行为的条件。

应该使青少年认识到酗酒行为的不良后果,以便在酗酒行为刚出现时就尽快矫治、避免形成恶劣影响。短暂的酒精中毒,一般会出现言语、判断和感知觉的明显扰乱,还会表现出步履踉跄,东倒西歪,甚至失去知觉的现象;常做出妨碍公共秩序或危害他人等过失行为。长期的、严重的酒精中毒则可导致身心的严重损害,如肝硬变,伴有大量幻觉的震颤性谵妄,酒精中毒性妄想和柯萨科夫氏综合症(一种以记忆障碍为主如遗忘症、错构症、虚构症并兼有定向力障碍和运动失调的症候群)等,这就可能成为行为残疾者。

据调查资料证明,在车祸及其他事故、死亡事件中约有一半是由于喝醉酒造成的;在犯罪案件,特别是强奸、抢劫或各种人身攻击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罪犯也有酗酒行为或经历。酗酒行为还是造成许多家庭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酗酒成为发达国家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在我国,老年人中本来就存在一定数量的酗酒者,青少年中饮酒者也在增加。酗酒作为一种瘾癖或偏离行为,不仅危害自身健康,而且还会危害他人和社会,因而,必须及早矫正青少年大量饮酒的行为。

(四)吸毒行为或药物依赖(www.xing528.com)

在我国,吸毒行为和药物依赖人数尚少,在边境某些省市及少数民族地区有吸海洛因的现象;个别省市发现有对吗啡、杜冷丁等药物依赖的典型个案。由于这种行为偏离已在西方世界盛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国际交流加强,毒品也进入了我国,因而,对青少年加强教育是在所难免的。

吸毒行为或药物依赖是指对人能引起身体有害变化的有毒药物的主动寻求和过分服用的倾向,并且形成一种自身无法控制的瘾癖。能使人成瘾的药物有几百种,最常见的有海洛因、可卡因大麻巴比妥类等。

毒品依赖和酒精一样,一旦成瘾,就很难戒除。由于在戒除过程中,一般都会出现使成瘾者难以忍受的“戒断反应”,而使任何戒除措施归于失败。因为吸毒成瘾者身心都会遭受严重的损害,不少人会出现精神异常症状,有些人还会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因而实际上已成为一类丧失社会功能的后天残疾者。

我国与国外情况有所不同,但在边疆及少数民族的地区吸毒人数也在增加,应尽快采取防治措施。在我国已报道过药物依赖的典型个案,其表现特点是发生在青年中,利用医院管理中的疏漏环节,不择手段地大量搞到成瘾药物:杜冷丁、吗啡及某些麻醉类、止痛类药物。并最后发展到诈骗、贪污等违法犯罪行为。这些现状提醒我们,这些药物依赖者没有治疗愿望,已成为病态人格,最后成为危害社会的罪犯。因而应对这类情况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避兔悲剧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量相当大的慢性病患者中,实际上不少人也形成了药物依赖;虽然那些药物并不是毒品,但长期服用,仍旧危害健康,影响寿命;并且许多患者不遵医嘱,自行用药,使某些药物成为心理上的“安慰剂”,这些药物依赖者且大多数是从青年时期开始用药的。尤其是下列慢性病患者,如神经衰弱,消化系统疾病,高血压等。而这些心身疾病单纯靠药物很难治愈,因而应配合心理治疗。

(五)吸烟行为

在许多发达国家已将吸烟行为与吸毒行为相提并论。世界性的戒烟运动近年来日益发展。烟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气中,大约含有1200余种有害物质,尤其是尼古丁、烟焦油和一氧化碳及各种致癌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显而易见。

在我国15岁以上的人口平均吸烟率为34.45%,其中男性吸烟率为60.01%,女性为7.04%。而极为引人关注的是,开始吸烟年龄;男性在24岁前开始吸烟者占75%左右,女性占50%,这说明在青少年中宣传吸烟的危害十分重要。青少年的吸烟行为有下列特点:

1.由于社会因素及同龄人相互影响,在男性青少年中以吸烟行为为荣,将吸烟行为视为成人风度的标志,认为吸烟是人际交往的必要手段;而“递烟”行为常常“教唆”青少年吸烟。

2.吸烟行为与青少年的超前消费有关,因为手中有较多的零用钱,还尝试各种名牌香烟进口香烟,形成攀比心理,以名牌烟显示自己的身份和优越地位。

3.吸烟行为还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有关,父母和教师越反对他们吸烟,他们越要偷偷尝试,并以此为乐。

4.违法犯罪行为常以吸烟行为为“前奏”,“敬烟”之举往往是违法犯罪团伙发展成员的青少年,团伙成员几乎个个有吸烟行为。

5.从小就吸烟的人,开始吸烟越早,成瘾的可能性越大,戒烟越难,而且往往终生吸烟,对生理和心理都造成危害。

青少年吸烟的当时影响是:吸烟后发生短时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还可使学习成绩下降。据调查,吸烟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要比不吸烟的学生分数低,记忆和思维能力受到影响;普遍出现咳嗽、多痰,有些青少年还出现呼吸短促的现象。青少年吸烟的后期影响有:

1.从少年期就开始吸烟的人,要比成年后才吸烟的人更容易患慢性支气管炎,并且有更多的人会发展为肺气肿及肺原性心脏病。

2.吸烟可能产生肺癌。由于儿童时期对致癌物质具有易感性,所以吸烟开始年龄越早,发生肺癌的机会越大。据调查20~26岁开始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肺癌发病率高10倍,15~19岁开始吸烟的人要高15倍。

3.从小就有吸烟习惯的人,开始吸烟年龄越早,到成年时死亡率越高。15岁开始吸烟的人要比25岁以后才吸烟的人高55%,比不吸烟的人高一倍多。

培养不吸烟的下一代应做为奋斗目标,对于已有吸烟行为的青少年,应下大力气去矫正,因为这不仅是青少年本身的行为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今后的人口素质问题。

对于青少年的戒烟应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成人戒烟方式也都适用于青少年;另外,还可针对青少年特征采取以下不同于成人的戒烟方式:

1.大力宣传吸烟危害,使青少年在吸烟未成瘾之前自觉戒除。

2.通过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团员义务等行政干预手段要求青少年戒烟,可建立无烟班级、无烟学校,教师要以身作则。

3.取得家长配合,保证青少年在家中不吸烟,家长也要首先戒烟。

4.青少年保护法要真正实施,不卖烟给青少年,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5.对青少年个体戒烟提供心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和共青团、学生会等可建立戒烟委员会,并争取心理专家和医生的支援。

总之,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要重视青少年戒烟问题,干预吸烟行为应作为青少年心理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并要制定严密治疗措施和长期监督制度,以促进青少年的心身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