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末,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不到3岁的溥仪登基;同一年秋天,爱尔兰裔美国人亨利·福特第三次创业的T型车诞生了。
福特T型车是世界上第一款规模化制造的汽车。T型车推出时,最初售价只有825美元,只相当于竞争对手同类车型的1/3。由于价格便宜,它很快就成为千百万美国人民买得起的家庭轿车。到1917年时,福特公司已经生产了200多万辆T型车,销售形势太好,几十万顾客焦急地等着交款提车,但供应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却时常供应不上,T型车生产线经常由于待料而停工。
创始人老福特固执一念:“干脆全部都自己生产,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庞大的福特胭脂河汽车工业园区诞生了。在底特律的福特工业园区内,老福特领导全体员工,通过自力更生建立了炼钢工厂、有色冶炼工厂、玻璃工厂、橡胶工厂、铸造工厂、木材加工厂、各种汽车零部件厂。不仅生产环节如此,当时老福特还收购了19座煤田、若干铁矿及石英矿,购买了70万亩森林,开办了废料回收工厂,在厂内建设了3座发电站,修建了一条货船可以直接驶入工厂内部的人工运河。
这样纵向一体化、全产业链全部自己干,为福特汽车带来了两个独特的竞争优势:其一,从铁矿石入厂到整车完成只需要28个小时,不受供应商制约完全自给自足,年产量突破100万辆,完全缓解了顾客等着提车的压力;其二,福特车成本大幅降低,对外售价从825美元一路降到260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大概相当于今天1000美元)。当时美国汽车工人的每小时工资是5美元左右,也就是工作一个月,普通工人就可以买一辆福特车。到1927年停产,单一款福特T型车一共卖了1500万台,让美国很快成了“车轮”上的国家。
把整个汽车制造与服务的所有行当连接起来,那叫做产业链;某企业从产业链中截取自己擅长的若干个环节,那叫做价值链。老福特直接把产业链当成了自己企业的价值链。老福特搞过的这个商业模式,后人称为全产业链模式。(www.xing528.com)
中国全产业链整合比较早的经典案例,不得不说当年的湘火炬。1997年底,德隆集团收购上市公司湘火炬。当时的湘火炬在湖南株洲,主要生产汽车微小部件火花塞,产品单一利润率低,年产值只有0.6亿元,股价不高企业亏损。为什么德隆集团将其收购?就是为了利用上市公司的牌照,搞产业链整合模式。虽然汽车零配件是当时的朝阳行业,但是搞单一产品的企业没有前途,受制于整车厂。如何做才有前途?从那时看,中国将迎来几十年景气周期的工业投资、城市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繁荣,承载基建及物流运输功能的重型卡车预计将需要千万台之多。从小火花塞视角要有战略大局观:通过并购整合和系统集成,打造一条完整的重型卡车产业链。
自1998至2005年期间,在董事长聂新勇先生的领导下,湘火炬团队从一只火花塞开始,对国内的重型卡车零部件及整车行业展开地毯式调研,从中挑选合适的收购标的,同时国际并购也积极推进。短短几年时间,沿着产业链整合规划,湘火炬并购团队成功实施了20多个相关项目的投资、并购和重组,囊括在其产业链平台的企业有:湘火炬火花塞、富通汽车空调压缩机、MAT进口汽配、綦江齿轮、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重庆红岩汽车、陕西重汽、东风越野车等。一条市场化的、渐趋完整的重型卡车产业链,在湘火炬并购团队的精心运作下,奇迹般地整合成型。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湘火炬股价翻了几十倍。
后来者王传福带领比亚迪在乘用车领域也搞全产业链整合通吃。除了轮胎、挡风玻璃等少数标准件,比亚迪汽车的几乎所有配套产品,如发动机、变速箱、减震器、车门、座椅、车灯、雨刮器等,都可以全部或者部分由自己生产。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省成本,让比亚迪汽车实现高配低价,具备对中低端消费者的吸引力。
但是,如果纵向整合产业链,实现上下游制造一体化,核心目标是建立低价优势,那么这也会自掘坟墓,最终可能埋葬自己。低价经常是相对的,由于结构性因素,未来印度、东南亚甚至非洲国家的商品价格将会更低。汽车不仅是一个代步工具,还是一个炫耀性消费品。当目标顾客越来越富裕的时候,同时中高端品牌的厂商也在降价,那么低端品牌产品的销量就会大幅下滑。比亚迪产业链一体化不成功,其中一个原因是自己造的零部件不得不用,最终产品质量控制不达标严重影响了产品销量,拖累了公司的品牌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