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章良在浦东开了一家馒头店,售卖正宗山东高庄手工大馒头:1元钱1个,买5个送1个。小店平均每天卖750个馒头,1个馒头的原料成本不到2毛钱,所以生意还算可以。用传统营销4P分析:章良小店地段好,紧挨着地铁站;打着高庄馒头的旗号,变成了地理标志产品;价格不算贵,而且还促销。后来经高人指点,章良优化了商业模式:如果顾客在店里买杯豆浆,可以优惠价3毛钱买1个馒头。豆浆成本1毛,卖1块钱一杯。通过这样一个简单创新后,章良小店又及时采用微信、支付宝收款,在大众点评及外卖平台上线,目标顾客覆盖范围更广泛。现在他每天平均能卖2500个馒头和1000杯豆浆。
故事二:著名笑星陈佩斯曾经主演小品,他的小品有口皆碑。因为个人原因,他离开了小品舞台,自己搞了一个话剧团。在话剧团,所有的东西他都喜欢自己弄——自己找剧本,自己找演员,自己定演出……据说,陈佩斯转向话剧创业后,一直在亏钱。郭德纲是一个知名相声演员,利用老套的师徒制“圈定”了一个核心团队,然后积极走现代市场经济道路,围绕自己的名气和品牌,搞出了8项业务产品:驻场演出、对外巡演、版权经营、影视/综艺、艺人经纪、演艺培训、郭氏餐饮、道具服饰。郭德纲团队依靠这8项业务产品的组合,年收入过亿元。
故事三:范蠡与西施的故事广为流传。深入挖掘典籍,发现范蠡还是一位经济学家,并且与现在的经济学家比较,他还懂实际操作,经商是一把好手。例如,有个商业故事叫作范蠡鬻马。想当年,范蠡看到吴越一带需要好马。他知道,在北方收购马匹并不难,马匹在吴越卖掉也不难,而且肯定能赚大钱。问题是,把马匹运到吴越却很难——千里迢迢,人马的食宿费用且不说,最大的问题是正值兵荒马乱,沿途强盗很多。怎么办?他通过情报人员了解到北方有一个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因常贩运麻布,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的强盗。于是,范蠡针对性地策划了一个商业计划,并在城门口贴了一张榜文,其意是:范蠡新组建了一支马队,现在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应诺,姜子盾欢喜。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因此赚了一大笔钱。
上面3个关于商业模式的小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第一个故事,将馒头、豆浆等有关联关系的产品组合在一起,形成目标顾客需要的产品组合。如果将产品组合中的某一个单品售价大幅降低,在比较心理作用下,顾客感觉到这个单品的性价比很高,那么就会常来光顾。由于口碑传播及人气聚集效应,这个产品组合将吸引更广泛的顾客来购买。虽然单品定价较低,但是整个产品组合赢利不会减少,关键是总销量大幅增加时,出现规模经济效应,赢利总额将会大幅上升。这样的产品组合创新,还能带来各种衍生利益:随着顾客流量高涨,小店可以推出更多爆款食品,还可以搞加盟连锁店。商业的传承就是如此,雷军驻足察看了这样的小店如何做生意,大受启发然后设计了小米的商业模式。
第二个故事告诉我们,选对产品很重要!陈佩斯搞的话剧属于高冷产品,演员、剧务等成本投入大,而目标顾客较少;郭德纲的相声属于大众娱乐产品,成本投入相对较少,而目标顾客涵盖较宽。郭德纲将相声打造成爆款后,围绕流量构建相关联的产品组合,不断扩展和进化自己的商业模式。陈佩斯的做法有点像“技术控”创业,自己对某个产品有兴趣,就全身心扑了上去,全然不顾目标顾客在哪里。(www.xing528.com)
第三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有些事依靠自己很难做到,而对于合作伙伴来说易如反掌。如何吸引合作伙伴,就需要设计一个互惠互利的交易机制。合作伙伴优势互补、各自发挥的专长,最终的产品组合才有竞争力。
以上3个故事都有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容,且集中在创造模式的产品组合、增值流程、合作伙伴、支持体系方面的创新,如图2-2-1所示。
图2-2-1 商业小故事中的创造模式内容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