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施博物馆教育活动:理论与实践

实施博物馆教育活动: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上,欧美博物馆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对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进行“一体化”的规划与实施。虽然三阶段的教育目标、任务都不同,实施策略、方法也各有侧重,但各阶段不是绝对分割的,而是一以贯之、环环相扣的一个系统,因此必须进行“一体化”管理,如此才能达到博物馆教育活动成效的最大化。

实施博物馆教育活动:理论与实践

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上,欧美博物馆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对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进行“一体化”的规划与实施。

欧美博物馆界认为,教育活动不局限于观众的实地参观阶段,也包括参观前和参观后两个阶段。以“观众的实地参观”为分水岭,教育活动可以相对地划分为参观前的活动、参观时的活动和参观后的活动。参观阶段的活动固然是主体,但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同样包括吸引目标观众、潜在观众和虚拟观众前来,以及对参观后的实际观众继续提供教育产品和服务。虽然三阶段的教育目标、任务都不同,实施策略、方法也各有侧重,但各阶段不是绝对分割的,而是一以贯之、环环相扣的一个系统,因此必须进行“一体化”管理,如此才能达到博物馆教育活动成效的最大化。

史密森美国美术馆的儿童项目“美术中的故事”已开展了10多年,其教育部人员每次都会提前设定一个主题,精心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展厅画作,然后科学设计教育方案。例如,在以“树叶”为主题开展的活动中,教育人员首先带领儿童共同阅读一本名为《叶人》的卡通图书,讲述其中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其次引领他们来到展厅欣赏一幅描绘秋天的风景画,引导儿童从各个角度观察作品,提出一系列发散性问题让他们思考、联想、回答,诸如如果置身画中将看见什么?听见什么?闻见什么?可能遇见什么人?画中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如果在其他季节景物会有什么变化?等等。最后儿童将在教育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使用树叶、纸张、颜料等的动手创作活动。此艺术项目深受4~7岁儿童及其家长的欢迎和追捧。

另外,史密森博物学院还提供了一系列针对教师和家长的建议或推荐,为他们优化师生考察及家庭需求提供务实引导。并且,这些引导还按照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前、中、后三阶段推进,稳中求变。

案例1:史密森博物学院优化家庭游的三阶段建议

经过提前准备的博物馆之旅被证明更有效。史密森特别注重与家庭之间的联动,并适时引导和扶持家长们,帮助父母和孩子为其实地考察做充分准备,不只吸引他们前来,更让他们有备而来。一般情况下,家庭游玩博物馆并无固定的模式,但父母如果有时间,不妨择取部分建议,规划下参观前、中、后三阶段的活动。这样将有助于丰富博物馆之旅,享受全家学习的过程。

第一,参观前。

为了使孩子更感兴趣、更兴奋,史密森建议家长在规划活动时,不妨让孩子也加入。家长可以这样做。

(1)告诉孩子他们即将在博物馆内看到什么,尤其是孩子的第一次博物馆之行。对话内容包括向孩子介绍该馆的基本信息、展品的由来,起初人们为何开始收藏等。

(2)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如果孩子对木乃伊或是流星感兴趣,而你们当地的博物馆又正好有这些展品,不妨马上出游;或者,选择一个有趣的地方,如附近城市的博物馆,亦可在网上找寻目标博物馆。

(3)将孩子在校内学习的知识与博物馆之旅挂钩。让孩子利用参观的机会开展调研或是探寻正在学习的课程的更多信息。你们家附近的博物馆可能就有这样的展品,去帮助孩子生动形象地学习校内课程。

(4)重申个人安全和行为准则。告诉孩子如果和家长走散了该怎么办,包括寻求馆内保安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帮助。另外,告诫孩子,博物馆是公共场所,参观时什么样的行为是可取的、什么行为是不可取的。例如,艺术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鉴于藏品的稀有性和不可替代性,通常都不允许直接用手触碰展品,但儿童博物馆基本都允许触碰展品。

第二,参观前可做的事。

可电话、电邮或网站查询博物馆票价、开放时间、参观指南,以及最好的家庭游时间,询问一周中哪天或是一天中哪个时段的参观人数最少,也可查询哪些博物馆免费开放,哪些馆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作为捐赠,哪些馆在哪些天免费开放或是针对家庭、老年人、学生及孩童有折扣票价等信息。

如果你们家或是此次家庭游中有特殊需要的参观者,可电话或电邮询问博物馆对他们的服务情况,诸如停车、入口、展厅内参观等。许多馆都建议有特殊需要的参观者至少提前两周预约,以便馆方提供诸如手语(为聋哑人设计的)提示语言服务或是盲文服务等。

可查询报纸或你们的社区图书馆、书店,看看有无对孩子充满吸引力的博物馆特展、活动、项目等。图书馆和书店通常都有相关书籍和免费传单,罗列并描述了各种家庭活动,包括当地博物馆策划的教育活动等。对于你们感兴趣的博物馆,还可在网上先睹其真容。

第三,参观中。

史密森建议进入博物馆后,可以先去“问询处或咨询台”,在那儿你们会看到各展厅、餐厅、卫生间、商店、电梯轮椅匝道、出口及休息区的平面图,可拿到各种语言的参观资料,还可以索要自导型游览手册,并了解语音导览、展厅游戏和活动、家庭工作坊及节目等信息。

找到有动手操作、孩童节目、音乐表演、讲故事单元或是有导览的展厅及相应的活动时间,然后保持参观节奏灵活机动,让孩子做主。可能你们原先设想看恐龙骨骼,孩子现在更想看大象,这时千万别对此大惊小怪,就让孩子随着自己的步伐畅享吧。你们还要做好准备随时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果你们自己也不清楚答案,不妨先记下来,以做参观后的探索。

尝试将你们看到的展示内容与孩子已知的信息勾连。例如,骑士的盔甲和接球手的护面、骑车人佩戴的头盔一样,都是用来保护身体的。

鼓励孩子针对他们参观中最感兴趣的展品讲个故事。“你觉得是谁佩戴了那副盔甲?”“制作盔甲时是如何使其合身的?”总之,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如果标签或是版面问题提供了更多信息,不妨也为孩子讲一讲。

在博物馆内玩游戏。任何年龄的孩子都爱玩游戏。博物馆游戏或是寻宝活动可以掀起参观之旅的小高潮,并将整个过程做有效的分割。游戏能激励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的观察力更敏锐,也使整个参观之旅更有趣。比如,明信片游戏,在博物馆商店购买些明信片,让孩子化身小侦探,找到明信片上的展品。这样,孩子不仅会喜欢这项寻宝活动,还会惊喜地探寻到真品。真品和明信片上的颜色一样吗?细节一致吗?质地呢?尺寸大小呢?回家之后,你们还可重新组织这些明信片,创设一个小小的家庭展。

小小侦探。让孩子在展厅中搜寻一件展品,并将其描述给其他家庭成员听,然后大家互相猜那是什么,如“我发现了某个东西,红色,带棕色的锋利边缘”,或是“我发现了某个东西,在路边缓慢移动”。

搜寻。让孩子找寻带有他们最爱的颜色、形状或是物体的绘画。该游戏不仅有趣,还能教孩子如何更细致地观察,尤其当他们成功地搜寻到某物或是辨认出某物时,会产生成就感

它在哪儿?让孩子找寻展品中非常柔软、坚硬、强健、耀眼的东西,或是感觉起来粗糙、光滑、烫、滑、崎岖不平、痒的东西,或是闻起来香的、烧焦的、甜的东西。

告诉我为什么或是怎么办。以提问的方式开始这个游戏,比如,“告诉我搭建一个北美印第安人圆锥形帐篷的步骤”,答案通常都在展览中。该游戏适合任何类型的博物馆。

如果馆方没有提供什么游戏,你们不妨自行创设吧。

前往博物馆商店。家庭游时家长一般都会买些书、海报、玩具、游戏器具、明信片及其他纪念品,让孩子铭记在馆内的见闻,并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参观时以孩子为主。家长千万别希冀在一次旅程中就将所有内容尽收眼底。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孩童及低年级小朋友,通常只能集中精神学习10~15分钟,如果让他们一次性看太多东西,他们会接受不了,30分钟到1小时已是极限。当孩子开口说“我不想看了”“这里很热”,或是“我们什么时候回家”,家长应该明白他们已经看够了,并且该休息或离开了。错过的展品下次再看吧,准备好规划下一次的博物馆之旅!

史密森提醒家长,带孩子参观时,“以孩子为先”。小孩的注意力不会维持太久,可能非常之短。孩童或许会对一位馆内保安人员、一长截楼梯或是一个装饰性基座更感兴趣,而非家长所设想的展览。先看那些孩子最想看的展厅吧,因为对于学龄前孩童,馆内的参观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

第四,参观后。

史密森建议结束参观之旅后,也要寻求机会延伸馆内的学习。父母可以这样做,来增强全家尤其是孩子的学习体验。

(1)使用博物馆家庭导览手册,并发挥创意,在家开展一些活动。

(2)将孩子观看的展品与他们之前的知识勾连。比如,如果孩子对宇航员展览感兴趣,家长不妨和他们谈谈第一个上月球的人,或是其他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3)提议让孩子开始收集他们的最爱,并搭建自己的家庭博物馆。有效增添藏品的途径是找寻社区内的庭院旧货出售或是前往跳蚤市场。你们如果足够幸运的话,还可能会以超低的价格买到心爱的藏品。

(4)针对拍卖或收藏信息查看电视和报纸的节目清单。这些节目通常会聚焦许多不同的拍品,并描述它们的历史、价值和背景信息。

(5)上网。许多博物馆网站上都有关于展览和孩童互动活动的信息,因而父母可以上网去捕捉一些资源。(www.xing528.com)

(6)鼓励孩子发挥创意。建议孩子利用家中的物品如报纸、旧玩具、积木或是黏土等,复制馆内看到的某件展品,并在家中展示这件“新展品”。如果你们刚参观完科学博物馆,不妨在家中利用度量衡、光影等来做实验,还可以去图书馆找寻相关家庭实验和活动的书籍。

(7)鼓励孩子与亲戚或朋友分享此次博物馆之旅。什么是他们最喜爱的展品?不喜欢什么?为什么?查看你的笔记本,别忘记那些未能及时回答孩子的问题。父母应找寻答案并与孩子进行交流,看看有些问题是否与其学校课程也相关。

(8)运用社区资源。参与特别节日活动或观看附近图书馆、中学、社区、购物中心内的展品。你们周围的人也可能是资源收藏家画家、自然学家,或许他们都非常愿意与你的孩子分享所知。

(9)在家当小小收藏家。收集的过程能使孩子学习、锻炼每天都需要用到的技能。其实,大多数孩子已拥有许多玩物来构建小小藏品库。只需集结一些洋娃娃、图画书、棒球卡、纽扣、贴纸、海贝或是岩石便能开启这次收藏,或许它还能成为孩子一生的兴趣爱好。当孩子有了小小收藏后,父母应鼓励孩子对它们进行分类、组织和安排,并将藏品中的各件物品编号。孩子还可根据尺寸大小、形状、颜色或质地来重新组织和安排。这将教会孩子从多重角度看待自己的藏品。如果孩子急切地想分享自己收藏的诸多细节,父母千万别惊讶,鼓励他们讨论各物品间的关系和模式,同时也是激励他们继续增添藏品的好机会。

案例2:史密森博物学院优化师生实地考察的三阶段建议

如今,博物馆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服务能力,将过去学生进馆后才开始实施的教育移至他们准备博物馆之行前,以减少盲目参观、无效参观,努力提高参观质量。史密森注重传播“学生实地考察”(field trip)的价值,且给予教师务实引导和扶持,建议并提醒他们在参观前、中、后三阶段分别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

第一,实地考察的价值。

史密森建议教师无论时间、经费如何匮乏,实施以下经研究表明有效的措施或至少执行其中一项,将有助于确保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卓有成效的博物馆之旅。

参观前,教师应带领学生浏览博物馆网站、观看史密森介绍光盘等,明确告诉学生此次参观的学习目标;将参观与课程结合,若需帮助,可直接联系博物馆教育部门;规划整个参观进程,同时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索。无论哪个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中学生,都希望有时间纯粹地观察展品,或是与展品互动。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机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在参观中,教师应与学生互动。教师应进行开放式发问,以解析展览的奥秘,并鼓励学生将所看到的、所参与和体验的都表达出来。参观结束回到教室后,教师应让学生回顾此次参观并进行延伸学习,使实地考察之旅更难忘。

研究表明,如果教师在参观前的规划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尤其当学生数次前往同一座博物馆时),认知型学习会更有效。

第二,如何为实地考察做准备。

参观前,教师应先为学生对博物馆及其展览做一定的介绍,并尝试运用如下方法开展一些活动。

(1)运用类比。教师应让学生通过绘画形式来回答“博物馆是什么”这一问题,然后请他们解析各自的答案,并将图画归类。归类的图画能让学生概括博物馆究竟是什么,以及在不同类型博物馆中发生的故事。

(2)比较博物馆。教师应询问学生是否参观过博物馆,是否喜欢先前的博物馆之旅。教师应画一张表格,设两栏,左栏列举学生提及的所有馆,右栏写下他们在馆内探寻到的展品类型。通过比较两栏内容,能让学生对博物馆进行一些概要性的表述,并运用表格写下对博物馆的定义。

(3)分享各自的收藏。教师应询问学生他们收藏了什么,为什么会收藏这些东西?他们是如何选择收藏品的?如何梳理?又如何保管?

(4)收藏物品。教师应将学生带入社区,引导他们进行一次小小收藏之旅;鼓励他们将所收集的物品梳理好,研究它们并书写标签;同时,讨论如何发挥这些物品的用途,并发现它们背后的故事。

第三,具体规划实地考察。

关于游览信息,可运用搜索引擎从博物馆网站上获得。如果想个性化地游览史密森博物馆群,不妨先联系各馆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会帮助制订契合课程需要、学生需求或是包含一系列流程的参观计划。同样,你们也可自行加入包括餐饮、观看巨幕影院及其他娱乐项目在内的参观计划。

你们还可以规划属于自己的史密森之旅。比如,从史密森各馆网站的“教育”网络上,找到自导型素材和相关资源;咨询史密森之旅的基本信息,如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地址及经常更新的项目,诸如“孩童类活动”情况;进入网站规划专属博物馆之旅。了解史密森各馆的最新资讯,并为住宿和行程等做出安排;购买官方的“观众手册”,综合并概要地了解史密森各馆的丰富典藏和常设展览;浏览史密森的官方网站,通过链接可以看到许多在线展览和电子手册,它们都带有相关地图、平面图等。

第四,有效运用“实地考察工作手册”。

“实地考察工作手册”为教师提供了宝贵信息,鼓励他们在组织班集体的实地考察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个人空间。这份手册可于网上下载,分为英语西班牙语两种。工作手册中的活动项目专为师生们设计,并且可在课堂上使用,适用于任何年级和班级,亦可应用于任何一座博物馆。通过回答手册上的系列问题,学生将以更全面的视角来参观一个展览,并且针对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深入探究。

关于活动组织,建议选择一个展览,供学生学习和研究。教师可花5分钟对展览进行简单介绍并分发相关素材,给学生30分钟参观展览,花10分钟用于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中,当学生完成工作手册上的活动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提问激励他们多动脑。

(1)运用先前的知识让学生谈谈他们目前对展览主题的了解,鼓励他们多思考。

(2)鼓励学生将所看到的展品、展项进行小结,或是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可询问诸如“该展厅物品展示了19世纪美国城市的哪些方面”等问题,引导学生自行小结,或是询问“本展览中的所有菩萨图像,共同点是什么”等,激励学生描述展品、展项间的关系。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真正进入展览的世界,并思考如果自己是艺术家,将如何来表达?如果自己是发明家,将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4)鼓励个人情感和感觉的表达,诸如“在所有这些风景中,你最想去哪儿?又最不想去哪儿呢?”

(5)引导学生对整个参观过程表达个人观点,甚至是相互辩驳。“什么是最令你感兴趣的东西?”“为什么对它感兴趣?”“物品、标牌、展览设计是否一齐表达了主题或是讲了一个故事?它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如果可以改动展览,你会修改哪里?”

第五,实地考察后事宜。

教师可以提不同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多维度思考。教师先询问学生在观赏展品或触摸时的感觉,然后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一些建议如下。

(1)回忆信息。学生会通过将新信息与先前的知识联系和比较来学习。首先,教师让学生回想关于某一主题都知道些什么,其次,彼此讨论学习到了什么。这其中可以鼓励学生将新信息与先前的想法结合起来并比较,看看新信息对先前的想法有没有带来冲击和改变。

(2)建立信息连接。教师让学生通过总结事实、解释概念或是描述关系来合成信息。比如,“看了这件展品,能谈谈19世纪的社群吗?”“能描述飞机是如何飞的吗?”“在所有的佛陀图像中,什么是始终不变的呢?”

(3)发挥想象。教师可试着这样发问:“如果你是艺术家,你会如何来表达这份情感或创意?”“如果你是发明家,你会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4)对自己的体验做出反应。如果学生对某段经历有着强烈的情感反应,通常他们会特别铭记。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审视自己对某件展品的个人反应,如这幅艺术品让你感觉如何?

(5)评价体验。教师让学生选择立场,表述意见,并为自己的选择辩护。比如,如果在此次展览中选择一件最喜欢的展品,是哪件?为什么?此次展览中的展品、标牌和设计是否契合?有无表达展览主题和故事?它们是怎么做的?如果可以改变,你会改变展览的哪个部分?你觉得本展览缺少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好展览应该包含哪些部分?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