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乐于忘忧,自强不息!人生的意义

乐于忘忧,自强不息!人生的意义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生在世,自有种种生存之欲求,自要维持生命,延续生命。在孔子、孟子看来,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维持、延续自然生命,而在于光大文化生命、德性生命。只有通过践仁,人才能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无限的意义。人生的意义不是他人或外在力量加予的,意义只属于自己规定自己。从对仁的“知之”到“好之”,复进而至于“乐之”的境界的过程中,人生的意义不断地显发、完善。这是对健行不息的宇宙大生命的回应。

乐于忘忧,自强不息!人生的意义

人生在世,自有种种生存之欲求,自要维持生命,延续生命。然而,这便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吗?人是否永远受其感性欲求的驱使而不能超越?在孔子孟子看来,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维持、延续自然生命,而在于光大文化生命、德性生命。在人的生命中,有一种纯粹的道德本质,这就是“人之所不学而能”的“良能”,“所不虑而知”的“良知”(《孟子·尽心上》)。良知、良能固然是天生的秉赋,却非现成。它犹如一颗充满生长潜力的种子,仍需后天的培植,需要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自觉地去实践,扩充、推进、发扬光大。人的生命最光明峻伟处,就在于人用道德本心去战胜各种私欲和本能冲动,战胜种种险恶的自然的或人为的环境,使人性不断得到升华。这就显示了践仁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践仁,人才能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无限的意义。践仁是具体的,随时进益,日进无疆,日新其德。生命的无限意义就表现在向至善目标逼进的过程中。

儒家人生哲学与释、道人生哲学的一个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它提倡一种积极人世、刚键睚强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表现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自我超越上;表现在“知其不可而为之”(《春秋公羊传》)的顽强拼搏上;表现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人格挺立上。因此,他们强调“直道而行”,培养“至大至刚”的浩然义气。

人生的意义不是他人或外在力量加予的,意义只属于自己规定自己。从对仁的“知之”到“好之”,复进而至于“乐之”的境界的过程中,人生的意义不断地显发、完善。所以孔子曾若有所思地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这里,奔腾不息的流水象征着人生的发展过程,象征着人不息不止的努力奋斗、无限追求。这是对健行不息的宇宙大生命的回应。在不断贯彻人生使命的无穷追索中,身与道逐步合一,宇宙生命与个体生命逐步合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寓于不断进取的生活中。即使个体的自然生命终止了,精神生命却获得了满足和永生。所以孔子不无感叹地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内圣外王”语出《庄子·天下》,本是道家的理想人格,意指内在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后世儒者大都以此作为儒家的最高的文化理想。“内圣”指适己性,“外王”指与物化。内圣之道,我之所自得也;外王之道,人之所共由也。内圣即成己,外王即成物。

道德理想本有广狭之分。从狭义来说,是指一定的道德所向往和追求的个体之完善人格或理想境界。古代儒家对理想人格有多种设计,如圣人、贤人、仁者、君子、善人等等。居最高位的是圣人,“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所谓圣人,就是道德最高尚、智慧最深邃、学问最广博、事业成就最巨大的人,相当于柏拉图所谓的“哲学王”。所谓“内圣外王”之道,最根本的是成就自己,也就是挺立道德自我,建设道德主体意识。在学业已成、德行既立时,尽自己最大努力,亲亲而仁民,爱物以成物。亲亲,就是对父母敬养孝顺,对兄弟“友悌”,对子女慈爱教养。仁民,在政治上表现为修德爱民,“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使黎民百姓能安居乐业。在一般人际关系上,就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不唯如此,己心之仁还要继续向外推扩到瓦石、草木、鸟兽,从而达到物我相通、主客冥会的“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是否每个人都能成己成物,做到内圣外王呢?孔子认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孟子的回答更为肯定:“圣人与我同类。”(《孟子·告子上》)“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对于道德理想的实现,人是主体及主宰,人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去实现,关键看你愿不愿意努力。人的道德本心,“操则存,舍则亡”。因此,道德理想的实现,必须通过自己身体力行,操存涵养,克去己私,扩充仁德。人人都可以成圣人(儒),人人都可以成佛(释),这是东方人生哲学的特点。西方基督教不教人成就一个基督,只是教人成就一个基督徒。儒家讲“希圣希贤”,指出了普通人人生修养的途径和目标,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可以实现人生最高的理想价值,也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基本看法:(www.xing528.com)

第一,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人生价值观肯定了在宇宙中人最高贵,同时又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虽然在一定层面上维持了特定的社会秩序,但又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任何社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这三种和谐。

第二,物质利益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基本物质需求不解决,谈人生追求易陷入空谈说教。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肯定人的基本欲求,承认精神生活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又肯定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的价值。

第三,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人生价值观从基本取向上说,是一种忘我无私、积极奋进的人生价值观。强调一种积极的人生的人世精神与乐观态度,不是消极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努力争取达到人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态度,从而突出了道德主体的作用,强调了道德的自觉和道德的平等性。

第四,道德是被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视为生命中至高无上的价值,从而树立了道德的尊严和高尚,表现了人性的提升,他们提倡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独立人格和献身精神,以及刚正不阿、讲气节操守的品性,在我国历史上已经起了并还将继续起积极作用。

第五,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人生价值观避免了西方价值观中所谓目的善(good in itself)和工具善(good as means)的矛盾。孔孟以至善为最高层次的善,来统摄各种具体善、低层次的善,这样,使最高层次的善中包含了对低层次的善的要求,而低层次的善又展现和具体化为高层次的善;同时,至善并不是现实的终点,而是作为成长和发展历程的方向,它既是社会对人提出的要求,又是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因而是目的善与工具善之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