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树立科学的最高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最高价值观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社会的、文化的人的需要、目的、价值追求或价值取向,是多系统、多维度的。富贵有义与不义之分,义体现了最高的价值。道德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取向,是生命的本性。至善作为人生最高价值取向,具体内容就是仁。因此,人一旦选择了至善作为自己一生最高的价值目标,就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孟子的选择表现了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人生价值之极则,表现了人为至善而献身的强烈的殉道精神。

树立科学的最高价值观

作为社会的、文化的人的需要、目的、价值追求或价值取向,是多系统、多维度的。简单地说,大体上包括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物质价值具体表现为金钱或其他物质财富;精神价值既可以是人所追求的功名,也可以表现为审美价值或道德价值。孔子并不反对人生对物质价值的一般追求,并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他又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论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教之。’”(《子路》)就是说,以物质生活的富裕为保证,才能提高人的精神素养。孔子还把满足黎民的利益,作为从政“五美”之首要大事。但孔子反对以牺牲精神价值来追求物质价值。他说:“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富贵有义与不义之分,义体现了最高的价值。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天爵与人爵之分。“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告子上》)天爵,即价值世界中的高尚道德;人爵,即感觉世界中的功名利禄。天爵作为高尚的道德、人格的尊严,操之在己,求则得之,不可剥夺,因而是永恒的。而人爵作为名位权势上的尊贵,则是他人给予的,是外在的、暂时的、可变的。一味追求人爵,是外于生命以求人生价值,恰似王阳明《咏良知诗》所说:“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在孔孟看来,真正的人生追求是“志于道”,“义以为上”。道德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取向,是生命的本性。没有道德,生命的意义无从体现;丧失道德,也就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以,孟子说:“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至善作为人生最高价值取向,具体内容就是仁。仁与忠恕相通。忠恕是实现仁爱的途径。忠是尽己,恕是推己。尽己,就是尽己之心之力,以学问道德修好自身。推己,从消极方面来说,就是孔子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即尊重他人,不强人所难;从积极方面来说,就是孔子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即翔别人,推己及人。

对于孟来说,仁是先天本有的,“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仁代表了内在生命的真诚,有了这种生命真诚的贯注,人才可能去表现生活的意义,达到生活的极致。因此,人一旦选择了至善作为自己一生最高的价值目标,就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贫贱艰难、颠沛流离都不足以动摇追求至善的信念。所谓“孔颜乐处”,即以苦为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甚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这种快乐并不是来自对某一对象获得的满足,而是在追求至善过程中所产生的自悦、自愉、自乐。(www.xing528.com)

在人生追求至善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生死与善的冲突。正如孟子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孟子·告子上》)这种冲突,实质上是人的自然生命与人的德性尊严之间的冲突。孟子的选择表现了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人生价值之极则,表现了人为至善而献身的强烈的殉道精神。人能舍生而取义,又表现了人自觉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性——以死来创造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