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打造人生最高境界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打造人生最高境界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论“天”,一是指包括地在内的自然及其变化,不再强调天是一种有意志的人格神。这也就是在天人的统一中扩充人性,实现人性。心、性、天是一。或者说,天地的生命精神贯注到人的生命之中,人以创造精神加以回应,而人一旦能充分地护持自己的生命理性、道德理性,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理性地适应并进而主宰天地。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打造人生最高境界

在西方,“天”包含两层含义:物质自然或具有宗教意义的“天国”。希腊传统是“物本”的传统,希伯莱传统是“神本”的传统。前者把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截然分开,以征服自然、超越物质世界、发展科学知识的系统,作为显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基础;后者以恐怖意识和原罪意识发展为救赎的宗教,人在上帝面前卑不足道,人的命运取决于上帝的安排和选择,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通过不停息地劳作和有条有理地进行世俗活动以服侍上帝、荣耀上帝来展示和显现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把人与天对立起来。

在中国,周文化,特别是原始儒学的传统是“人本”的传统。在这一传统中,作为文化符号的“天”,意蕴甚丰。孔子论“天”,一是指包括地在内的自然及其变化,不再强调天是一种有意志的人格神。故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下文凡引自《论语》的只注篇名)由此继进,“天”的第二层含义是指人力所无可奈何的事。其消极意义是把“天命”看成一种不可抗拒的超自然的力量,对天命道体有一种虔敬之情,所以他说,“畏天命”(《季氏》),“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其积极意义是肯定宇宙生命的创造性和流动性。与《诗经》、《周易》强调天道的“生生不息”、“於穆不已”一样,《论语》也把天道的这种刚健、进取、生化、流衍的特质赋予人性。孔子着力发挥的不是“天命”的消极面,而是“天命”的积极面,即他不是把对天命的虔敬之情向外推,而是去内证,发现人性之内在价值——仁心与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天生德于予”(《述而》),“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这不仅肯定天具有道理理想,成为价值之源,不仅肯定人的德性乃由天赋,尤其肯定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德配天地”。这样,孔子之“天”就具有了第三层含义:天,不仅是一个物质实体,而且是精神物质浩然同流的世界,一种道德善的世界。天不仅外在超越,且内在地在人心之中。

孔孟论及人和人生价值,总是与天联系在一起,其中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因为“天”不仅代表着人类群体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代表着人类群体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尤其代表着群体或个体的终极信念与安身立命之根据。脱离了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凭藉,人一时一刻也无法生存,也就无所谓人生和人生价值问题。故曰:“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知人必知天,知天在知人。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好在天人之际,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展示开来。(www.xing528.com)

这就是说,宇宙生命与人的生命、自然与人生、超越界与现实界、形上与形下、天道与性命、价值理想与人伦日用都不是截然二分的。人们通过人生的修养功夫(道德实践)去体证天命天道,使其贯注到人的生命中,内化为人的本性,并进而参赞天地之化育。这也就是在天人的统一中扩充人性,实现人性。所以,孔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人能集“天地之德,00五行之秀气”(《礼运》)。孟子进一步指出,人贵就贵在“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心、性、天是一。人性为天命所授受,人在大宇长宙的运动变化中,承受、禀持了於穆不已的生命创造力,成为宇宙的中心。或者说,天地的生命精神贯注到人的生命之中,人以创造精神加以回应,而人一旦能充分地护持自己的生命理性、道德理性,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理性地适应并进而主宰天地。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能禀封天德、继善成性、发展人能、弘大天性,也就是自觉地去体验宝贵的生命精神而不苟同于禽兽,从而实现善的价值。这并不是高不可攀、不可企及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人靠自己的努力,使生命上达天德,下开万物。正因为如此,孔孟极为尊崇生命的价值。有人的生命(在儒家看来,它不是人的自然生命而是文化生命、道德理性),才有人的无限建树。离开生命本身的价值,天之博大也将蹈于虚空;而抛开生命的善性,人生则趋于虚空荒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