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内化”,这里是指通过教育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并付之行动。在价值观教育中,学生效仿榜样,是通过比较、内省的形式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敬慕、羞愧等心理,产生目标、情感和行为上的追求,从而引发自我教育。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情感确是价值观教育内化的心理条件之一。分析一下孔繁森、李国安等英雄人物的价值形成过程,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他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热爱情感的反复体验和升华。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校在价值观教育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的激情。只有以情动情,以情感人,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同学生相处,以平易近人的姿态、亲切感人的语言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发现学生价值观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促进其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人进步的内在动力,是价值观教育内化的体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着力促进“两个互动”。一是促进学生情理互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评价。要引导学生把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以达到情理相通,认识加深。这里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教育,使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价值观念问题,从本质上而不是从表面上认识、信服、内化社会主义价值观。二是促进学生知行互动。激励学生把初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去。人的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把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价值观教育内化的外在表现。所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一定要注意引导他们身体力行,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教育者对于学生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的正确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匀赏或表扬,正面强化,使之巩固、保持;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应给予否定、惩罚或批评,使之减弱、消退。这些手段有助于加大价值观教育的力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定向调控,从而巩固内化成效。(www.xing528.com)
人生价值的目标确有高低层次之分。对已初步形成了一定正确价值观的学生,学校还要重视变换角度,选择不同的载体,不断对他们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越坚定,爆发出的精神驱动力就越强,表现出的行为约束力就越好,产生出的品质塑造力就越大。反之,人生价值的实现就会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